深度對話中紡協副會長孫瑞哲——哪些創新蘊藏“富礦”?
預計全年利潤突破2000億元,規模以上企業產值突破4萬億元,出口額突破2000億美元……一連串絕對值昭示著行業基本面欣欣向榮,但未來能否持續卻是個疑問。
今年以來,行業效益表現千差萬別,原料問題妥善解決的企業往往成為產業鏈的贏家。某粘膠生產企業因收購國外一家漿粕企業,又與另一家漿粕企業簽訂了原料長期供貨協議,利潤增高使其迅速坐上細分領域的頭把交椅。
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副會長孫瑞哲在描述今年行業的投資流向時,有一句經典調侃:有實力的往上走,有耐心的向下走,有膽量的跨著走,看不清的跟著走。
正如他所預言,無論是實體層面的企業家,還是尋找利益出口的投資者,都在將上游資源和下游終端視為行業誕生“富礦”的重要陣地。
上游創新如何舒緩成本壓力?
“要素依賴”后遺癥
記者:眼下行業面臨常態與非常態的雙重考驗,本屆創新年會提出“需求驅動型”發展模式是基于怎樣的考慮?
孫瑞哲:這個概念是對應過去“要素驅動型”發展模式的更新版本。行業受成本所困的程度日益加深,從今年來看,勞動力成本和原料成本此起彼伏:年初,勞動力成本是企業面臨的最大問題;下半年,原料成本上升又取代人工成本成為主要矛盾。
換個角度理解,不確定性才是最大的“魔鬼”。勞動力成本中長期上揚是有規律可循的,但原料成本的變化夾雜著政治經濟學因素、外圍資本炒作因素,可控程度相對較弱。在這種不可預知的要素環境下一味依賴要素驅動顯然有很大風險。
記者:您認為勞動力成本和原料成本的變化各自顯現出哪些特征?
孫瑞哲:從經驗來看,紡織行業工資上漲快于其他行業,客觀存在的剪刀差,會有一個理性取齊的過程。從中國紡織工業協會統計中心的數據來看,近兩年,紡織行業人均工資漲幅一直高于制造業平均水平。2009年紡織業人均工資比2008年上漲15.58%。2010年上半年,制造業職工人均工資同比提高14.9%。
目前行業的勞動密集型特征主要體現在服裝,越往上游越呈現技術密集型、投資密集型特征。但隨著規模化發展,用工增加是必然的趨勢。目前規模以上企業用工總量為1166萬人,預計2015年將增加到2300萬人左右。
棉花價格非理性上漲是今年原料成本的集中表現。外界認為我國紡織業供需失衡造成棉價上漲是站不住腳的。從最近幾個棉花年度的國內產量和進口量比對可以看出,總需求保持在1000萬噸左右,2009/2010年度棉花進口量也并非最高。
這是資金在股市和樓市找不到出口、轉而投向大宗商品的結果。而且,游資挑高棉價是全球性的問題。拿紐約商品交易所某一天的棉花期貨價格來看,從開盤時1美元/盎司,飆升到1.5美元/盎司,收盤時重新跌回1.2美元/盎司,劇烈程度一目了然。
資源替代催生化纖投資熱
記者:要素資源是行業繞不過去的門檻,產業鏈自身協調能否緩解壓力?
孫瑞哲:“十一五”期間,在整個纖維增長中,化纖增長格外突出。化纖里面增長最快的滌綸,在全球纖維加工總量的占比已達45%,大大超過占比35%的棉花。目前中國化纖使用量已經占到中國纖維加工總量的65%以上。今年棉花價格高漲,最后一定形成化纖的發展。
過去是化纖長絲的產量大于短纖,而短纖恰恰是用來替代棉花的,今后肯定有一個增長趨勢。當然我們也曾想過在天然纖維里找到棉花的替代品,如竹纖維、麻纖維等,但是其工藝路線不如棉花合理,到目前為止還不能撼動棉花作為天然資源的優勢地位。
記者:發展重心重新回到化纖,是否將帶來新一波化纖投資熱潮?
孫瑞哲:這種趨勢實際上已經在江浙一帶有所顯現。
據PCI等多家機構預測,到2015年世界化纖總產量將達到5400萬噸,目前的產量才4000萬噸。“十二五”期間,我國化纖業的規模化發展,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是化纖超仿棉技術能不能成為一種替代技術,根本上解決棉花資源短缺?行業“十二五”規劃提出,把量大面廣的化纖替代品種開發出來,待規模化形成、資源稀缺性降低,勢必改變現有的原料格局,定價權回歸不是很難實現的夢想。
記者:化纖作為替代性資源,是否也面臨著對其上游要素的依賴問題?
孫瑞哲:我國化纖產量是世界第一,同時也符合中國人的使用習慣。但從化纖的兩大分支——合成纖維和人造纖維來看,其前道的確都存在依賴稀缺資源的問題。
合成纖維稍好,從石油精裂解成合纖的用量僅占石油總量的0.8%;而人造纖維是以天然纖維為原料形成棉短絨、漿粕。它們的前道分別是棉花和木材,目前的產量均不足以支撐后端產能,須警惕國外資源集中度提升帶來的產業安全隱患。
下游創新如何操盤商業格局?
未來20年還是黃金期
記者:金融危機以來行業一直致力于拓展內需,目前這一導向的現實依存度有多大?
孫瑞哲:從國家戰略來說,內需一定是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以發達國家美國和發展中國家印度為例,其內銷產值的比重分別超過92%和88%,中國今年已經接近82%。這兩年我們有一個深刻的感受,規模以上企業的銷售在國內市場穩步提升。
中國現在主要家庭及個人年消費水平跟國外存在很大差距,這種差距也是中國人民生活改善、擴大內需的一個重要方向,一定會給行業帶來機會。今年前三季度,服裝市場零售額同比增長25.4%,零售量增長12.3%,足以印證這個判斷。
從主力消費人口來看,2010年到2025年,20歲到59歲這個龐大的年齡段將會承接行業消費升級的終結點。中國紡織工業還將有10到20年的黃金期。
另一個機遇就是城鎮化,去年中國城鎮化率是46.59%,預計2030年達到65%,就是要增加城鎮人口3億多人,這意味著消費潛力的巨大提升。
沉下心來解析消費多元化
記者:向下游延伸是個慢工出細活的過程,企業須把握哪些消費升級的趨勢?
孫瑞哲:我們所說的產業集中度,實際上跟內銷市場發展互為因果關系。優質產業向優質產業匯聚,會造就一批更具有市場話語權的內銷品牌,反過來也進一步促進產業集中度和領域集中度的提升。{page_break}
隨著收入的增長,消費升級一定是大趨勢。中國對中產階級定義比較模糊,中產階級形成一定是消費最主力的一個部分。麥肯錫曾做過統計,包括中國在內的十多個新興國家,目前中產階級消費已經包括了將近20億人口,每年消費將近6.9萬億美元。在今后的10年內,這個數字會達到20萬億美元,是美國消費的兩倍。
消費理念的變化也會拉動消費升級。調研表明,上海、北京兩地消費者,對具有環保概念的服裝愿意多花一部分錢來購買。對于一些品牌運營企業,如果沉下心來分析市場、分析人口結構、分析消費結構,肯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模式更新獲取商業加速度
記者:在現有模式自我更新很難實現的情況下,如何借助新模式的注入獲取加速度?
孫瑞哲:中國的商業環境還有很大改善空間,造就了中國零售業迅速發展,增長比例遠遠高于其他國家。特別是在農村,消費基礎設施不完善,農村地區缺乏現代化的零售商店,限制了產品滲透和消費支出。
過去我曾說,“批發市場零售化”為一線城市的都市消費帶來很大空間,在這個基礎上,現在又呈現出“購物中心化”的趨勢。此外,紡織服裝類商品的網上購物已經排在第一位,超過了數碼家電行業。中國紡織信息中心與國家紡織品開發中心曾經有一個紡織服裝產品的需求調研,結果顯示我們的消費層面有很強的意愿選擇網上購物。
還有一個有趣的現象,過去中國紡織服裝品牌是農村包圍市場,現在是向一線城市、中心城市進軍。我們也在思考,男裝、休閑裝在二三線城市潛力巨大,那么女裝該如何在一線城市、中心城市找到很好的支撐?
資本創新如何助力產業升級?
聚合經濟界重塑話語權
記者:今年創新年會請來不少著名的財經人士參與行業話題的討論,用意何在?
孫瑞哲:提升紡織行業的整體地位,一方面要做出好的產品,另一方面就是要提升社會各個層面的關注度。特別是針對一些誤讀,有必要借助行業各種活動重塑形象。
比如過去外界總是拿抗風險能力差說事,但從近年來的紡織行業平均利潤率來看,2008年是3.97%,2009年是4.04%,2010年前三季度是4.55%。穩步提升的節奏,已經充分證明產業集中度提升帶來對抗外界變化的綜合實力。
歷史上,紡織行業有幾個關鍵性的發展階段。高度計劃經濟時代,服裝從輕工劃歸紡織開始,產業配套能力帶來的產業效率,成為“比較優勢”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也是周邊新興國家難以撼動我們地位的原因所在。
從具體數據來看,中國紡織服裝今年出口達2000億美元,印度是170億美元,越南的全國GDP總額才幾百億美元,絕對數量上的懸殊足以證明我們無法超越的優勢。僅看增速而忽略基數,反而造成不必要的恐慌。
吸納資本市場戰略思維
記者:透過資本運營者鷹一樣的銳利雙眼,能否看出行業的投資潛力?
孫瑞哲:具有戰略眼光的投資家比較看好兩類目標:一是能對整個產業鏈產生相對優勢的資源性企業;二是終端渠道相對成熟的品牌企業。接下來會關注它們在各自細分領域的市場占有率、技術領先優勢和商業運作模式。
某些PE更多的是關注能否進入上市環節,一旦企業進入這個環節,他們就會套利退出。當然現在還有一些關注中長期投資回報的戰略投資家。這可能是我們最希望接近,并且從中獲得產業發展新思維的外部力量。
記者:目前行業內希望上市的企業數量大概有多少?操作起來難度有多大?
孫瑞哲:中國未來的資本市場一定是牛市而非熊市。今年行業內上市了10多家企業,并未稀釋整個盤子的價值總量。據了解,正在排隊等候上市的至少還有100家。
目前的問題,一是審批手續繁瑣,可能會使企業失去一些好的市場介入點,二是資本運營經驗不足。企業的規模體量、資金調配能力等都在逐漸成熟的過程中。
從經驗上講,“技術”固然是至關重要的語言,但并不是資本市場最能讀懂的語言。企業要注重對技術的創新,同時也要注重對商業模式的創新,資本市場對上市后市盈率的期許,往往高于對現有銷售額的期許。
產業升級不宜跨越式
記者:過去被一度炒熱的行業“第三產業”投資熱,現在進展情況如何?
孫瑞哲:以前總說中國第三產業比重過低。實際上,西方國家的第三產業比重大,是因為他們已經很好地掌握了第二產業的主導權。中國如果在現階段放棄第二產業,轉而發展第三產業,能迅速掌握全球資源嗎?
以印度為例,目前工業僅占到GDP的25%左右,反而是服務業撐起了整個經濟的半壁江山。特別是在信息技術服務領域,甚至成為歐美企業的后臺辦公室(back-office)。但是最近印度的經濟政策正在發生改變,比如政府開始強調制造業對解決印度勞動就業的重要意義,采取更為開放的態度鼓勵外資進入等。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個發展中國家繞過了工業化道路直接進入了發達國家行列。對于印度這樣擁有龐大農業人口的大國更是面臨現實考驗。
分析我國經濟領先程度靠前的幾個省市,如浙江、江蘇、廣東、山東等工業GDP構成不難發現,第二產業比例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第三產業比重逐漸提升。{page_break}
第三產業包括生產者服務業、金融、物流、運輸等,和第二產業息息相關。產業升級與轉型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宜跨越式發展。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