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大震閃了全球經濟的腰
震級創造歷史紀錄的9.0級日本大地震,使當前的日本社會生活和生產、交通體系陷入混亂,部分工廠也宣布停業。
日本作為當今世界數一數二的工業大國和出口大國,這場大震必然對世界經濟和產業產生可見的沖擊。作為日本近鄰,日本最大貿易伙伴之一,中國經濟所受的波及也不可忽視。
多位分析人士表示,全球第三大經濟體日本發生的大地震,不會給中國帶來太大的直接沖擊,但將波及全球多個產業,進而給中國經濟帶來間接影響。
日本:GDP或下滑1%
巨大的災害使剛剛有所恢復的日本經濟蒙上陰影。自去年秋天以來,日本經濟整體都處于低迷狀態。而大地震迫使很多企業停止生產,將直接影響企業經營業績,導致企業效益下降,影響職工收入,降低消費意愿。
悲觀的分析認為,這會進一步加劇日本經濟的通縮,對日本當前疲弱的經濟復蘇極為不利。本來去年第四季度日本經濟成長率就是-1.3%,今年第一季度剛剛扭轉為增長2.0%,主要依靠汽車、材料和半導體產品的出口拉動。有經濟分析人士預期,這次地震可能會使日本全國GDP降低1%,恢復期可能需要一年。
樂觀的看法則認為,災難對經濟的沖擊在微觀層面和宏觀層面表現不同,災難損毀一國財富的存量部分,但GDP是國內生產總值,統計的是一年的增量。國家未來重建毀損的道路、機場等,都是創造GDP。重建創造的GDP,與災難擾亂企業運營所損失的GDP,兩者之差,大體就是災難對一國經濟增長的“凈沖擊”。分析認為,這個“凈沖擊”一般不會太大。
山東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孔慶峰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日本長期以來貫徹“產業立國”政策,海外投資巨大,受災較重的仙臺地區,其農業在經濟中占的比重較大,工業只有零星布局,其產業更多的是擴散在全球各地。“由于掌握著很多領域的核心技術,利潤豐厚,再加上基礎設施條件優越,因此像地震海嘯這種災害對日本的影響只是短期的,只要后續災情穩定,恢復起來會很快。”
“但是,同為日本經濟支柱的旅游業可能短期難以恢復。”他表示,每年3月到4月,都被稱為日本旅游業的黃金期。今年,受強震以及隨之而來的核泄漏陰霾,成為懸在日本旅游業頭上的一把重劍。
毀滅性的地震和海嘯除了給日本的旅游“黃金”季蒙上一層厚重的陰影,也在刺激著一場蝴蝶效應,傳染至日本的亞洲鄰國。業內預計,在接下來的春夏旅游旺季里,日本游客出境游的熱門目的地,如印度、泰國、夏威夷等也將會有一系列的連鎖反應。{page_break}
中國:貿易影響利弊共存
據公開資料顯示,2010年中日彼此是雙方最大的進口來源地,中國為日本第一大貿易伙伴、第一大出口目的,日本是中國第三大貿易伙伴、第三大出口目的地。
雖然從數據來看,中日經濟一直保持著熱絡的態勢,但山東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孔慶峰認為,受雙邊關系的拖累,日本對華投資一直不是非常積極。而此次地震,有助于改善雙邊關系,從而改變多年來“政冷經熱”的局面,有助于推動雙方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孔慶峰對記者說,此次受災主要是日本的東北地區,當地是汽車、電子零部件和一些建材企業的生產地,山東進口上述產品可能會有所影響。但他同時表示,由于進口主要由內需決定,并且很多進口產品可以從其他國家或地區找到相應的替代,因此,這次災難對我省的進口影響有限。
“真正的大問題可能是對日出口。”孔慶峰說,由于海上運輸、港口、基礎設施都受到了破壞,使得山東企業出口受影響。但另一方面,這種影響短期有限,而日本不少行業停產后出現的市場真空期,以及日本重建期間形成的巨大內需,將帶來新的市場機遇。
他進一步解釋,地震會增加日本對農產品的進口,而震后重建對鋼鐵、紡織、水泥、建材等產品的需求將大幅提升,而這些都是山東的傳統優勢產業。
“此外,日本是個多震國家,考慮到震后恢復,核輻射等綜合影響,企業可能會加快對外的產業轉移,增加海外新的研發機構的建立,這無疑將成為吸引日本對華投資的一個契機。”孔慶峰說。
全球:大震或拖累經濟復蘇
作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日本因大地震造成的經濟影響也震蕩著全球市場。有分析認為,大地震可能拖慢世界經濟復蘇的腳步,但還不至于令之大傷元氣。
鑒于日本在全球產業鏈中的重要地位,地震造成的臨時性出口中斷必然會對其他國家企業造成影響。例如,日本芯片業占全球市場的五分之一,像蘋果ipad這樣的暢銷電子產品也極度依賴日本廠商的NAND閃存。又比如,波音公司787型“夢想”客機的機翼、主起落架等重要零部件均由日本廠商提供。
山東大學威海分校商學院院長、東北亞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張東輝教授告訴記者:“日本經濟對周邊國家影響很大,這從近幾日股市的變化就可見一斑。日本地震后,日本股市連創新低,亞太股市也出現普跌。之后,日本啟動了政府資金救助計劃,截至17日日本央行累計已向市場注入31萬億日元資金,亞洲股市又應聲普漲。”{page_break}
需要警惕的是,在日本多個行業受到重創后供給減少、大宗商品價格將再攀高峰和日本量化寬松加碼三大因素的影響下,全球通脹水平將惡化。預計其他各國將不會輕易跟進日本的寬松政策。
張東輝還說,按慣例,一般大災后會引起本國貨幣貶值。但日本這個國家非常特殊,1995年阪神大地震時日元出現了升值,這一次又是如此。在上周五日本地震發生后,日元對美元匯率在短短的幾天內急劇上漲近300個基點。作為僅次于美元、歐元的全球第三大貨幣,日元的大幅升值對全球金融市場無疑產生了巨大影響。
這是因為,部分海外資金從海外回流到本土,準備參與災后重建,這些資金首先得換成日元,因此匯市對日元的需求迅速增加,促使日元升值。未來需要關注的是,日元回流的強度及其對區域經濟的影響等。從目前來看,日元升值利于我出口企業。
另外,日本的債務負擔已經是工業化國家中最為沉重的,其債務與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值已接近200%。因此,日本債市完全可能影響全球市場,造成連鎖反應。對此,中國金融應該進入警戒狀態。
沿海經濟發展需全面考量
日本大地震帶來的“最壞的消息”,是福島核電站出現放射性物質泄漏以及接二連三的反應堆建筑爆炸事故。一時間,人類對核能的利用又添了新的“擔憂”。據了解,由此引發的不安已在德國南部斯圖加特市“發酵”,當地居民要求立即關閉德國所有核電站。
近年來,全球核電建設進入高峰期,數據顯示,核電已超過全球發電總量的16%。張光輝認為,鑒于目前石油、煤炭等傳統能源產業的日益枯竭,全球利用核能的大趨勢不會發生根本性改變,關鍵就要防范核災難再度發生。
張光輝說,日本大地震對核電站的影響,給核電安全發展帶來重要啟示,即采用“非能動”安全系統的第三代核電技術在應對地震上比之二代技術更安全,從國家到核電企業層面都要做好安全預案,各核電站之間應加強應急聯動。
日本大地震還引發我國沿海經濟發展的思考。中國社科院工經所研究員袁鋼明認為,日本沿海受災城市在這次地震中損失慘重,這讓我們重新考量沿海經濟,沿海經濟帶來的危害需要考量。
袁鋼明表示,中國是個大陸國家,把重工業擺在沿海地區,忽視我們還有廣闊的內陸腹地。沿海的發達,多半只能造成近海地區的發展,離海遠一些的地方就成了貧困地區。像江蘇、廣東等地在沿海建造大型石化工業,僅僅考慮運輸方便,而忽略可能的污染。在這種情況下,主張內陸開發的建議應該得到重視。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