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非棉花業陷入了多重危機
非洲棉花協會近日指出,從2004年至今,西非棉花業陷入了多重危機。2004/2005和2008/2009兩個棉花播種季,西非棉花總產量從120萬噸下降到60萬噸,減產50%。
而棉花在全球纖維制品中的消費比重,也從1975年的52%下降到2010年的35%。此外,非洲棉農還受到發達國家對本國棉農實施補貼致使非洲棉花競爭乏力的不公待遇。據國際棉花監督委員會調查統計,2009/2010播種季,發達國家對棉農補貼金額高達47億美元。其中,美國占18億美元。對此,馬里、布吉納法索、貝寧和乍得4國向世貿組織爭端解決機構提出了仲裁申請,但至今未果。
棉花業是西非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柱,被譽為“白色黃金”。棉花出口占布吉納法索和貝寧兩國年出口總收入的50%,占馬里的30%,直接或間接涉及幾百萬人的生活,對帶動其他農作物生產、保證糧食安全和促進農村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作用。
需要指出的是,非洲棉花業除了受到發達國家補貼產生的負面影響外,種植技術落后也是導致其發展緩慢的重要原因。全非洲除南非外,只有布吉納法索于2008年批準引入了轉基因棉種,種植面積為10萬公頃,僅占總面積的1/4。1995~2009年間,西非棉花每公頃產量從400公斤下降到300公斤。而印度由于推廣使用轉基因品種,棉花從每公頃302公斤提高到560公斤。
棉花加工方面,西非當地加工量不足2%。早在1980年,西非經貨聯盟8國就擁有41家棉花加工廠,但到2006年只剩下20家。西非自產紡織品僅占當地市場消費量的17%,其他大部分從亞洲進口,另外有少量二手服裝來自西歐。
為改變這種局面,西非經貨聯盟于2003年提出重建和強化棉紡業的發展戰略,要求到2010年棉花加工量達到總產量的25%。馬里總統杜爾也強調,開展棉花加工是西非棉花業生存的根本出路。但去年11月,西非經貨聯盟負責企業、電訊和能源發展的專員承認,上述戰略成果距期望目標甚遠。不過,由于西非棉花質量好、勞動力便宜,加之當地人口不斷增加,市場需求旺盛,西非棉花業發展前景依然廣闊。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