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bbr id="ck0wi"><source id="ck0wi"></source></abbr>
    <li id="ck0wi"></li>
  • <li id="ck0wi"><dl id="ck0wi"></dl></li><button id="ck0wi"><input id="ck0wi"></input></button>
  • <abbr id="ck0wi"></abbr>
  • <li id="ck0wi"><dl id="ck0wi"></dl></li>
  • 世界服裝鞋帽網首頁 > 正文

    再讀《從上海到樅陽》

    2011/6/7 11:41:00 來源: 中央電視臺評論(0)134

    上海 樅陽

      核心提示


      2011年4月30日,央視《新聞調查》制作了一期名為《從上海到樅陽》的節目,節目選取了幾家在樅陽辦廠的上海企業,通過采訪企業、工人以及政府,試圖以上海——樅陽為例,來闡述中國服裝產業由沿海到內陸的轉移過程。以下是文字實錄:


      (一)


      若干年前他們不曾為招工發愁,若干年前他們一心只想掙錢;若干年后他們的境況變得大不相同,從勞動力輸出大省安徽到中國沿海最發達的城市之一上海。《新聞調查》記者追尋“用工荒”背后的故事,紀錄當下中國的產業轉移現象。


      我國東南沿海等地出現了久違的用工荒,一些企業招不到合適的工人。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表示要建立健全企業工資正常增長機制和支付保障機制。


      解說:這里是啟用不到一年的上海虹橋車站。據說,它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鐵路客運中心,從這里人們可以看到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個事實,現代化的基礎設施便捷而又先進。


      從安徽方向開來的高速列車準點達到,這位看起來有些疲倦的乘客叫葛斌,剛剛結束的旅程是為了他和妻子共同努力的一份事業,一家服裝公司。


      記者:為什么要考慮要進入到紡織服裝業?


      葛斌(齊達上海紡織品公司 總經理):這個一方面有家庭的原因,最關鍵的一個因素是從小也,我本身就喜歡,就是說衣服吧;第二我也想打造一個自己屬于自己的品牌。


      解說:"做品牌"似乎早已經成為中國企業界的常用詞匯。但是,究竟該如何踏上品牌之路卻是個難以簡單回答的問題,尤其是在當下。有專家稱,中國的經濟發展遭遇"劉易斯拐點"。這意味著隨著農村富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的逐步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正在逐漸減少。那么,中國農村勞動力的現狀到底如何由勞動力過剩向短缺的轉折點?"劉易斯拐點"是否真的已經到來?而剛剛創辦公司的葛斌又將面臨怎樣的現實呢?


      記者:之前你沒有覺得這個事情很嚴重嗎?


      葛斌:我就認為僅僅是只要是給他(工人),給比較高的工資,然后再把企業的文化建立好,這個應該是不會有太大的問題,但是這個確實出乎我的所料。


      解說:這里是距離上海市中心,只有20多公里的周浦鎮工業園。最初,葛斌曾經想把服裝加工廠就設在這里。


      記者:你為什么還要有這樣的一個考慮呢?


      葛斌:國外的客商、買家在中國采購,可能第一站就來到上海,這是中國的強勢所在我認為。


      解說:工業園的租金對于葛斌來說并不是問題,但是……


      記者:那你是看到了什么讓你覺得出乎你的意料?


      葛斌:像江浙我們現在有20家供應商,在給我們做訂單,他們工人流失是非常非常嚴重的。


      解說:2010年的11月,就是在這幢樓里,葛斌找到了理想的廠房。


      記者:像這樣一個大小可以容納多少的工人和設備?


      葛斌:因為它上面將近1500平方(米),大概光車縫,就可以放200臺機器。也就是說,最少可以容納200個人。


      解說:面積、租金、周邊的交通等條件都很符合葛斌的要求。但是,他最終卻不得不放棄在這里設廠的想法。


      記者:那當時后來為什么沒有在這落戶?


      葛斌:我有一個好朋友,他也是做紡織這一塊的,他說你千萬別租了,你招不上人的,我當時就覺得很奇怪,我覺得不會吧,因為我說這個周邊有很多這種服裝工廠,他說你現在去看看,聽完他的話之后,我才做了一個詳細地了解。


      記者:你了解的情況是什么狀況呢?


      葛斌:當時就說是上海的工人非常難招,尤其是紡織工人,尤其是服裝廠的工人是非常非常難招。


      解說:當時葛斌四下打聽才發現,在偌大的工業園區里竟然沒有一家紡織服裝加工企業。葛斌的遭遇恰好印證了中國沿海地區服裝產業的困境 "用工荒",那么,葛斌又該何去何從呢?


      在上海,關于制造業的產業轉移還有著更為深厚的背景。早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這座城市就已經開始了大規模地產業調整和轉移。那么,經歷了那個時代產業大變局的人們,又有著怎樣的故事?在今天,他們是否已經如愿以償開始了產業調整之后的升級之路呢?


      這里是上海楊浦區,我們見到了曾經在上海紡織服裝行業工作多年的侯文崢。


      記者:這個地方是你原來工作的?


      侯文崢(尚街時尚生活園區 總經理):對,這里就是原來上海第五毛紡織廠。


      記者:這個多久了?


      侯文崢:這個是大概是1900年左右的時間的房子,磚墻。


      記者:那你的那個辦公室呢?


      侯文崢:我的辦公室現在也已經被拆掉。


      解說:侯文崢曾經是上海第五毛紡織廠的財務科長,他工作過的這家工廠曾經是上個世紀初期外資在上海開辦的最早的工廠。在上個世紀中期又成為計劃經濟時代的上海地區紡織行業的龍頭企業之一。


      記者:在這個廠輝煌的時候,這個廠曾經有多少人?


      侯文崢:最多的時候將近5000人,遠東第一大廠。


      解說:在計劃經濟時代,紡織行業曾經風光無限,就連現在的浦東陸家嘴、東方明珠這一帶都曾是紡織廠的倉庫。但是,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上海的紡織服裝行業不得不面臨全面調整的痛苦抉擇。


      記者:最后到關停并轉,還剩了多少人?


      侯文崢:20來人。


      記者:會有一些失落嗎?


      侯文崢:有。


      解說:市場的選擇、經濟的規律,侯文崢無力逆轉。就在毛紡廠被關停并轉的幾年中,就在他留守在巨大而古老的廠房里的幾年中,上海在飛速發展。當這座城市變成中國乃至未來亞洲的金融、貿易、服務業中心。上海的紡織服裝制造產業出路何在?侯文崢和那些承載了中國百年毛紡行業歷史的建筑物又該何去何從呢?請繼續收看《新聞調查》。


      解說:這里是安徽省中南部的樅陽縣距離上海大約500多公里,隨著長三角地區產業轉移的浪潮,這里和上海正發生著不同于以往的聯系。過去樅陽縣的經濟曾以漁耕為主素有"魚米之鄉"的美譽。近年來,樅陽縣著眼于發展工業,全縣規模工業企業數由2005年72家增加到2010年的217家,人均生產總值突破1萬元。


      (二)


      這里是樅陽縣一個普通的鄉鎮,記者初來乍到,所見所聞令人有些驚訝。


      同期:你好,老板在哪呢?


      同期:在樓下。


      同期:樓下啊。


      同期:地下室。


      記者:我們剛才在街上看你門口正在招聘,所以想進來問問,是怎么想到到樅陽來呢?


      某工廠老板:沿海很多廠都現在開不了工吧?應該是這樣的。


      記者:是今年嗎?


      某工廠老板:今年。


      記者:像今年(工人)大概少了多少?招不到的。


      某工廠老板:按照我們同行(的情況)少了將近三分之二吧。


      記者:三分之二啊?


      某工廠老板:有的廠你比如說有一百人,可能現在只有二三十個人,有的二三十個人,現在只有七八個人。


      解說:沿海地區的工廠在春節后出現普遍的招工困難,而與此同時在樅陽縣各個鄉鎮里卻出現了為數不少的類似這樣的小型加工廠。


      記者:像這個主要是用作干嘛的?


      某工廠老板:小孩子穿鞋的那個后跟上穿著亮的。


      記者:來了以后狀況怎么樣?


      某工廠老板:現在人倒是挺多的,太亂了。


      記者:你打算是招多少?


      某工廠老板:打算大概一百人。


      記者:現在呢?


      某工廠老板:現在應該不止了,但是看誰能留得下來,看誰留不下來還不知道。


      記者:現在他們都能夠比較熟練地操作這些了嗎?


      某工廠老板:還不行,還很亂,這些是貴州的我請過來的老工人,以前是跟我一起做的老工人。


      解說:產品是鞋底里用的小彩燈,一對兒售價還不到1塊錢人民幣,工人的勞動就是簡單地組裝。


      記者:總的來講,就是說這個運輸的半徑就是都擴大了是嗎?


      某工廠老板:沒錯,都擴大了。


      記者:如果在這個意義上來講,那你人工省下來這個成本和這個物流的成本?


      某工廠老板:可以打掉,把整個廠能夠支撐下去。如果沒工人,你說你成本再低,那也不行,成本再高也不行,肯定是工人才是第一位的。


      解說:據統計,樅陽全縣的人口約96萬,其中近30萬人外出務工,是著名的勞動力輸出大縣。那么,在已經習慣了外出務工的人們當中,會有多少人愿意留守家鄉?外出跟留守對于打工者來說究竟有著怎樣的不同呢?


      同期:這是食堂,早上稀飯饅頭,中午是米飯,晚上是米飯,原則上是兩個菜一個湯,但是一個星期有兩次加餐。


      解說:這是位于樅陽工業園區的一家服裝加工廠,廠長正在介紹情況。今年春節前后,同樣的內容,她已經對陸續前來應聘的工人重復了不下百遍。


      黃桂華(安慶華美服飾有限公司 生產總監):我們廠里就租了四輛客車。就是每個星期六下午四點。把這四條線(路)人送回家。星期一的早上再去接。但是如果你不能乘班車。乘不到班車的情況下。我們每個月補貼40塊錢的汽油費給你。


      解說:他叫章新利,24歲,這位是他的未婚妻王娟。


      章新利:四個人一個房間,不分什么夫妻房?


      黃桂華:夫妻房,有夫妻來,我們提供夫妻房。


      解說:還有王娟的弟弟。


      黃桂華:如果星期天不上班,我們每個星期天都休假。


      解說:他們三人都有多年在服裝廠工作的經驗。但是,在此之前,他們每年都外出到江浙一帶打工。


      王娟(安徽省樅陽縣金社鄉楊市村):我在蘇州,我那里也不是城市,就是鄉下,跟我們家鄉差不多,郊區。


      解說:章新利和王娟的家都在樅陽縣的大塘村,王娟初中畢業后就跟著媽媽到蘇州打工。


      記者:你那廠子一共多少人?


      王娟:一共就二三十個人。


      記者:去這個服裝廠,你覺得當時求職會難嗎?


      王娟:不難,只要有信心就行了。


      章新利(安徽省樅陽縣金社鄉楊市村):做服裝它不需要你有文憑的,它不看你文憑的,它只要你學會了,你做多少它給你多少,你做得慢可能就少拿一點,你做得多就多給你(多),計件制的。


      記者:那比方說你后來一個月能拿多少錢?


      王娟:熟練了之后,一個月兩千多一點。


      解說:章新利的經歷和王娟相似,他高中畢業后跟著爸爸外出打工。這天,章新利和王娟在家招呼來安裝空調的師傅。


      章新利:這個房子是我跟我爸倆人蓋起來的,怎么樣?


      王娟:現在還沒完全蓋好。


      章新利:這個房子蓋得怎么樣,還好吧?


      王娟:不好。


      章新利:不好就不好吧,嫌不好那你來蓋更好的。


      解說:據章新利說,家里的這棟房子前前后后花了七八年的時間,才蓋成現在的樣子。他和爸爸外出打工賺來的錢幾乎都用在了房子上,而留守在家里的媽媽,則負責起全部的農活。就在章新利他們,在家安裝空調的時候,章新利的爸爸正在鄉鎮中心小學工地上干活。


      同期:章同生在這,在這上面嗎?方便讓他下來嗎?


      同期:可以。


      記者:章同生是嗎?打擾您了,我們是中央電視臺的。


      章同生:我知道。我家里你們去了嗎?{page_break}


      記者:對,去您家里了,我們剛從家里過來,中午休息了沒有?


      章同生:中午休息了一會兒。


      記者:吃過中飯了?


      章同生:吃過中飯了。


      記者:你在這做什么呢?


      章同生:做瓦工。這里做才幾天,我等兒子結婚,要到二月初八,這下正好在家里閑一點,原來我準備是(春節后)出去的,要不是兒子結婚我要到外面,我不在家里做,基本不在家里。


      解說:今年春節過后,章同生父子倆都沒有外出的原因是要操辦章新利和王娟的婚事,老章常年在建筑工地上干活,每月能掙到3000多元錢,一年下來,父子倆加在一起能帶回家三四萬塊錢。


      記者:比如說像您自己也沒有想過讓兒子做這一行吧?


      章同生:沒有想,現在不讓小孩子做這個事,他倒不如進廠找一份工作,一個月拿個幾千塊錢就好了,做瓦工是比較辛苦的,一個天氣又曬;二個又熱,下雨天就站在上面(淋雨),那個比較苦,瓦工是最苦的。


      解說:章新利的確沒有繼承父親的手藝去當瓦工,他和王娟一起在服裝廠打工。


      記者:做服裝會有什么樣的(收獲),你能學到什么?


      章新利:因為做服裝,畢竟全國各地到處都有,很多,做會了,你隨便去哪個廠做,包括你外面干膩了,你想回家,在家里門口也可以做。將來父母老了,家里有小孩,你必須得把一個人(留)在家里,那個時候學了這個手藝,你可以回去,在家里還可以做,如果你在外面上班,你就必須得常年,在那個大城市里邊待著錢是另外一回事了。


      解說:中午時分,章新利和王娟熱情地挽留師傅們。在家里吃飯或許同樣是打工者,他們能夠理解彼此的艱辛。事實上,章新利和王娟都明白,雖然現在工作不是問題,但對于他們這樣的打工者來說,如果能掌握熟練而全面的技術才會有更好的機遇,而他們更希望有一天能夠回到家鄉照顧家庭,同時有一份自己的事業。


      這一年,他們倆在春節過后并沒有馬上返回蘇州的工廠,安心在家籌辦婚事。


      (三)


      記者:大家對這個房子滿意嗎?


      章新利:房子(女方家)沒說什么其它話,也就是馬馬虎虎。


      解說:在章新利和爸爸兩個人打工蓋起來的小樓里,最好的一層留給了小兩口。


      記者:這家具是誰買的?


      章新利:家具是昨天我買的。


      記者:王娟你家陪嫁的什么?


      王娟:我家,這個空調,還有就是這個電視,還有那個洗衣機。


      記者:這些陪嫁花了多少錢?


      王娟:三萬多。


      記者:剛一結婚就這么好的房子。


      章新利:農村都是先把房子蓋好再能結婚,如果你沒有房子誰嫁給你。


      記者:那如果他沒有房子你會嫁給他嗎?


      王娟:肯定不嫁,不會,必須有房子。


      解說:在村里,很多外出打工的年輕人都選擇和同鄉甚至同村人結婚,章新利和王娟也覺得這樣的婚姻更為現實和穩妥,而這無疑加強了他們與家鄉的聯系。就在他們倆籌備婚事期間,村干部主動找上門,動員他們留在當地就業。


      記者:都跟你們說什么了?


      章新利:就是比如說,你們又是做手藝的,做服裝的,特別是服裝這塊,好像去年(工錢)漲了不少,就是說好多企業都過來,他就說這個廠子從哪里過來的,它有什么好處,就是說你可以參考一下。


      記者:你有沒有動心去看一看?


      章新利:說沒動心也是假,她媽都去過一次了,外面如果跟家里一樣,那肯定都是選擇在家里做,(上下班)來回也近,照顧家里也方便,就是每個人都想這樣。


      解說:這天下午,章新利和王娟姐弟倆,來到離縣城不遠的這家服裝廠。


      記者:怎么樣心里?你們剛剛看了這一圈什么感覺?


      章新利:整體福利上來看感覺還可以,我目前想向技術上面先發展,因為在大廠里面對技術可能它要求嚴,它只是單面性的、不全面,就是它(只)培養你為它所用。


      記者:其實你的心思就是說,還不安于就做一個普通的操作工,是這樣嗎?


      章新利:可以這么講,那競爭很大的,就是你一定要超越他,那這種超越真的要實力。


      解說:參觀完工廠,章新利堅定了要回到蘇州去學技術的決心,而王娟的弟弟則看中了這里年輕人多的氛圍。王娟更希望一家人都能在一起工作,以便相互照應。三個年輕人各有各的想法,各有各的期待。


      記者:像這三個年輕人,然后您還會給他們打電話嗎?


      黃桂華:我會給他們打電話,我還要做他們工作,讓他們來。我有時候還開著車子,到人家工人那里,親自去請他們。


      解說:章新利也好,王娟也好,這一代工人跟他們的父輩已經截然不同,他們對自己乃至工作的要求并不是掙錢養家這么簡單,而當地的工廠也在考慮如何提高產能,增加競爭力。那么工人的回歸,工廠的遷入又會給這里帶來什么呢?請繼續收看《新聞調查》。


      解說:這里是樅陽縣城的招聘大廳,每周一次的招聘會正在進行中。


      同期:你好,你這是干嘛呢?


      同期:在招工,招工啊。


      同期:這是往這貼這個招聘啟事啊,你是廠方的嗎?


      同期:對,我們就負責招聘的,在公司就分管人力資源這塊。


      同期:今天里面不是有招聘會,你怎么沒參加?


      同期:參加了,我們已經安排人在里面參加,已經有人在里面。


      同期:我看你這個招收的工人可夠多的,這個流水線的普通工人要招一千人,能行嗎?


      同期:現在招工有一定困難,原來這個年齡到35周歲,現在已經放寬到45周歲。


      解說:李田華是樅陽縣招商局局長,但是若干年前,他曾在負責勞動力輸出的部門工作。


      李田華(樅陽縣招商局 局長):我就當時主要的工作就是搞勞務輸出,那個時候它因為選擇余地更大一點,勞動力資源豐富,不記得是哪一家(企業)招一個服務員,招服務員,招得不多,好像是80名,組織報名,排隊排了將近一公里。


      記者:那是哪一年的事?{page_break}


      李田華:1988年。那時候那么多人報名,就是工作不好找,特別不好找。


      記者:那您感覺到的什么時候發生了變化呢?


      李田華:就是九幾年民工潮,現在變成民工荒,這個變化很大。


      解說:春節過后再招工或許不是個好主意,但各個企業在努力應對。


      同期:有人在這登記嗎現在?


      同期:暫時還沒有。


      同期:因為我們還有新工廠還有需要,現在我們這都是之前招的工人。


      同期:大概什么時候開工?


      同期:差不多情況下應該是年底。


      同期:年底開工現在就開始招人?


      同期:從目前這個情況到現在沒有人來登記。


      同期:你自己樂觀嗎?


      同期:這個有點著急。


      解說:即便是在樅陽這個勞動力輸出大縣,企業招工也需要花費一番心思。2010年1月,國務院正式批復《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規劃》。小小的樅陽縣也成為承接長三角實施產業轉移的城市之一,未來將有更多的沿海地區的工廠遷入這里。


      記者:那據您的預計,像這個園區大概基本建成?


      李田華:要有一點規模,沒有五年不行。


      記者:什么樣的產業急于要轉移?


      李田華:你像那個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的,這個土地占地比較大的,它要急于轉移,你像這個資金密集型的和技術型的,它目前也有,但是量少得多。


      記者:現在比如說在引進企業的過程當中,有沒有會考慮這個上下游產業鏈的分布?


      李田華:這個現在考慮過了,但是現在做不到。畢竟我們現在還是,剛剛起步的發展階段,我們更迫切地需要企業來投資。


      記者:就目前如果要要求,在這個產業要高端是不是有困難?


      李田華:不現實,這門檻只能是逐步在提高這個門檻,但是原則問題不能丟,環境問題不能丟。


      (四)


      解說:根據樅陽縣的"十二五"規劃,到2015年全縣規模工業企業數量將達到330家,城鎮的新增就業人數也要從4000人擴大到25000人。


      占萍(安徽省樅陽縣勞動就業管理局 局長):去年有一家企業(落戶),千仞崗羽絨服,它當時就提出來要幫助它招工。


      記者:那當時你們面對這個要求是怎么答復?


      占萍:應該講起碼,我們要保證它的生產正常運行。


      記者:可是你們怎么去解決這個問題?


      占萍:當時我們成立了一個招工領導小組,應該說規格比較高,我們的縣長和縣委書記是組長,然后就是我們發揮鄉鎮平臺的作用,加大宣傳,一個就是老年人這一塊,比如說小孩這一塊,(招工)這是個年齡段的問題,25歲以下的這部分,年齡比較小一點的,你就是做了工作,他也不一定愿意留下來。但是35歲,這個已經成家,有小孩的這部分人,如果有比較適合的崗位,他還是愿意留下來的,主要是做這部分人的工作。


      解說:曉麗就是人們所說的愿意留在家里的那部分人。她在大塘鎮的一家服裝廠工作,騎上電動車回家只要二十分鐘,看上去還像個小姑娘的曉麗已經有個三歲的女兒了。


      記者:現在你在家門口工作,你覺得最大的便利是什么?


      吳曉麗(安徽省樅陽縣前橋鎮大塘村):回家方便,然后想看小孩子就可以回來,什么東西都有。


      解說:曉麗和丈夫兩個人也是同鄉,原來都在寧波打工,但有了孩子之后,曉麗外出總是不能安心。


      記者:她(女兒)能舍得你(走)嗎?


      吳曉麗:她舍不得,我在車上她就一直喊著:媽媽,別走別走。


      記者:那時候你是什么感覺?


      吳曉麗:心里反正很難受,然后(硬把她)留下來,我記得我爸爸跟我說,她在家里到處找我,找我沒辦法,她然后三四天不說話,也不笑,也不說話。


      解說:曉麗曾經嘗試過把女兒帶到寧波一起生活,但結果卻是女兒水土不服總生病,家里開銷也太大,她自己更感到疲憊。今年春節過后,曉麗決定不再外出,在鎮里打工,女兒由父母每天接送上幼兒園。而曉麗隨時可以抽空回家,探望女兒。


      記者:我剛才打聽了一下,說你這個車間里,還有你幾個親戚是嗎?


      吳曉麗:他是我弟弟,還有堂妹她們。大部分都認識,都是家門口人,都認識,都在一起。


      記者:大家原來也是都在外面打工?


      吳曉麗:有的是家里面的,有時候也是從外面打工都回來了,看家里差不多,也不錯,而且小孩子在家里,然后都回來了。


      解說:曉麗打工的這家工廠,實際上是這個叫前橋的鄉鎮里開辦的第一家真正意義上的工廠。


      記者:在此之前,比如說像您這個鎮來講,這個范圍內工業有沒有?


      田禮文(安徽省樅陽縣前橋鎮 黨委書記):工業沒有,空白。前橋這個最大的優勢,就是人的優勢,人力資源比較豐富,我們有近六萬人口,在外面勞務人員也有兩萬人,其中從事服裝行業的有三千;第二個就是我們政府誠信,我們可以百分之百地為你(企業)提供全方面的服務。


      解說:2010年,有兩家服裝企業落戶前橋鎮。當時,為了留住工人,支持工廠的開辦,鄉鎮也確實履行了提供服務的承諾。


      田禮文:當時我跟他(企業老板)講,我要采取三個措施。一個措施就是給他制作專題片,在我們縣內的電視網上,廣告,廣而告之;第二個就是給他搞一個,在全鎮范圍之內搞一個規模比較大的招工宣傳會,這個我們也做了。


      記者:鎮政府專門為了一個廠……


      田禮文:對,為了一個廠,召開招工宣傳會,我們縣長親自參加,縣里這個紀委書記也來參加了,還是給他(企業老板)鼓勵,還有一個就是,利用年終集中回家的時候,給十一個村,我們有十一個行政村給他們下達了任務,硬指標,我要你們一個個地給我找,把在外面務工的人員,回鄉的時候,要第一時間趕上去,要給他們做足工作,要他留住,留在本地。


      解說:據鎮領導的統計,去年這兩家企業的工人月平均工資在1800元左右。一年下來,全部工人實際領取的工資總額為400多萬元,而企業上交給鎮里的稅收也有300多萬元。鎮領導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鎮里的工廠數量會越來越多,而留下來的工人數量也同樣會越來越多。


      夜幕降臨,當天下午章新利和王娟參觀過的這家服裝工廠里燈火通明,工人們在加班加點,而工廠的老板殷芳龍,已經有了更多的打算。


      殷芳龍(安慶華美服飾有限公司 總經理):我們馬上就要實施單件流水,同樣的人力,但是它的產量就是要增加30%到50%,等于節省了人力。實際上給工人一個壓力?


      記者:那就是說,就是改變現在工人工作的一種狀態,就是更緊張起來。


      殷芳龍:對,但是單件流水目前在國內,應該很多發達地區已經推行了,在我們這個地區還很少。


      記者:純粹是一種管理模式的改變?


      殷芳龍:對,管理模式的提升。{page_break}


      解說:殷芳龍改變管理模式的想法,即將在這家服裝廠里實施,他表示現在工廠訂單源源不斷,但要招收更多的工人卻并不是件容易的事,靠提高效率來實現產能的增加,則更為可行。在這場產業轉移的浪潮中,無論是老板,還是工人或者地方政府,他們都在努力抓住自己的機遇,獲得更多的財富。對于章新利這一代工人來說,他們有了比父輩更多的選擇和自由,對于地方政府來說,他們有了加快工業化


      城市化的可能和條件。那么,對于幾百公里之外,身處上海的葛斌和侯文崢他們來說,這個時代又意味著什么呢?請繼續收看《新聞調查》。


      解說:2004年,美國時代周刊列出了全球"推薦參觀之地",上海也有一處場所名列其中,并被稱為"上海時尚地標",它就是上海莫干山路50號。


      侯文崢:從2003年開始,上海已經開始出現創意產業園或者說是出現第一批先行的這個類似于,或者創意產業萌芽的這些園區,它(莫干山路50號)在2004年上了美國時代周刊的雜志封面,它已經是有一個相對清晰、獨立的明確的一個主題放在那里,然后吸引了全世界各個國家,地區的藝術家也好,包括來的人也好(都是目的)很清晰的,我要看上海的當代藝術,就是M50。那么我們也去參觀學習,覺得當然就要去思考這個問題。


      記者:對你個人的沖擊大嗎?


      侯文崢:對我個人的沖擊應該講我覺得學到非常多的東西。


      解說:那個時候,原本還處在老毛紡廠關停并轉之后的困惑狀態中的侯文崢,突然覺得或許將從此有所轉變。2005年,侯文崢被派往上海紡織集團的另外一處老廠房實施改造工程,打造一個創業產業園。


      記者:其實是進入了另外一個領域?


      侯文崢:對,完全是在一個新的地方要去廝殺。


      解說:幾年之后,這里已經改頭換面成為服裝設計的創意園區。


      侯文崢:我們商街勒夫特園區(音),就做上海服裝服飾類設計孵化平臺,為設計師,為服裝服飾類的品牌提供設計、展示,括它的商務辦公活動、培訓,就是一系列的幫助。有這么一個或者說共同的一個平臺,能夠把這些資源集聚在這個平臺上面,相互交流、分享,這個是我們和其他人最大的不同。


      解說:隨著這些經由老廠房改造的創意產業園的興起,曾經輝煌一時的上海紡織服裝產業似乎又找到了新的起點。那么,原有的制造產業被放棄了嗎?新的升級又是否能夠真的實現呢?


      席時平(上海紡織控股(集團)公司 董事長):把棉紡設備搬到了江蘇的大豐,我們買下了800畝左右的地,然后建設一個產業的園區,上海紡織大豐產業園區。在那新建一些制造業的基地,整個上海紡織控股(公司)歷史上有400多家制造業企業的一個集團,在環路內,我們就沒有一家制造業企業了,全部都調整結束了。


      記者:那現在比如說,還從事這個紡織主業的還有多少?


      席時平:首先我要說一個概念,我們原來一講紡織,就是紡紗織布。我們現在紡織的概念,產業鏈已經延伸了,就不單單是制造業,也不單單是制造業當中最最勞動密集的這一塊了,整個紡織的產業鏈是越來越長,一直從原料、設計、研發開始,最后一直做到,我們現在要做的商業、國際貿易、品牌營銷、服務,然后還有時尚產業。比如說走秀,比如說時尚媒體等等,還有我們舉辦國際服裝文化節,那么這些都是紡織整個產業鏈當中,甚至延伸到現在后面,教育。


      解說:在上海,服裝的品牌不計其數,或許每一年都會有許多品牌誕生,也同樣會有很多品牌消失,就在這個看似不起眼的,小型服裝廠里一位來自日本服裝公司的雇員正在監督成衣的制作。


      記者:你們來中國是,更重要的是看中中國的這個人力成本嗎?


      員工:沒有,我們現在是看中上海的市場。


      記者:你是覺得上海的消費能力會很強?


      員工:我現在感覺他們消費能力很高,一般我們的衣服,他們就說那么便宜,其實在日本,我們已經不算便宜,就算中等,一萬多一點日幣(八百元人民幣),但是好像對現在,上海人的生活水準來講,他們就感覺好便宜。


      解說:這位女士所效力的日本服裝公司,很快將在上海的高級商場里設立自己的品牌專柜,事實上當中國的制造企業正在努力謀求產業升級和品牌之路時,中國的市場早已成為全球大大小小品牌爭相競技的舞臺,中國早已不再是"世界的工廠",而是"世界的市場"。那么中國的企業,為此是否已經做好了準備呢?


      記者:那你怎么看待中國現在這些服裝企業都在想升級,但是他們應該做些什么?


      員工:想要升級,一定要自己要忍耐,要先去學,看市場,看人家的品牌為什么會做到這樣。


      解說:就在不久前,葛斌終于找到了合適的地方,安徽省的樅陽縣來開辦他和妻子的第一家服裝廠。從此,往來于樅陽和上海之間就成了葛斌的日常工作。


      記者:比如說像上海地區、江浙地區,它就沒有把紡織服裝業作為一個主導的一個產業,而且用工荒又逼迫著你們不斷地內遷,在這個過程當中,會有一種被遺棄的一個感覺嗎?


      那倒沒有。


      葛斌:我認為就市場經濟就應該是這樣的。我覺得某一種行業或者是某一個產業,如果已經不符合發展規律了,那我覺得它(被淘汰)是必然的,我覺得對于我們紡織行業來講,你最終肯定還是要往爭取往上游走。


      記者:有人說,就是說產業升級是一個知易行難的一個詞匯。


      葛斌:對,每個人說品牌的建設,說我怎么樣去打一個品牌,大家都很好說,但是從我周邊來看也有做品牌的,在這個做品牌的過程中就被淘汰了。那么從我自己個人來講,我現在在初期正在創建品牌,我就已經覺得困難重重的了,而且我不知道未來到底能不能把這個事情做得很好。人們常常都說,就說一份努力,一份耕耘,一份收獲,那么在品牌這個道路上,我覺得有可能你耕耘下去,不一定有這種收獲,這種可能性是非常大的。


      解說:盡管還要面臨諸多的難題,盡管還要解決更多的困惑,但是從葛斌的身上,我們看到了正在努力中的中國制造企業的現實,期望當下一個春季到來時,人們對于如何破解"用工荒"這個難題,有了更多的選擇和更好的答案。

    責任編輯:
    世界服裝鞋帽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世界服裝鞋帽網sjfzxm.com"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世界服裝鞋帽網所有,轉載請注明"來源:世界服裝鞋帽網sjfzxm.com",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跟帖0
    參與0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

    相關閱讀

    地表球鞋潮流展Sneaker Con攜手天貓回歸上海

    鞋企快遞
    |
    2020/11/17 11:54:00
    16

    上海新天地時尚I開啟試營業 品牌數量增至108個

    服裝開店
    |
    2020/11/17 11:53:00
    11

    助力浦東開發三十載, 上海信托譜寫現代金融服務創新樣本

    地區政策
    |
    2020/11/17 11:27:00
    5

    促進針織綠色發展,“紡織之光”今年首場科技推廣活動上海舉行

    面料輔料
    |
    2020/11/10 22:29:00
    12

    第三屆進博會將如約開幕 上海再度云集全球目光

    展會新聞
    |
    2020/11/4 18:29:00
    10

    第三屆進博會將如約開幕 上海再度云集全球目光

    展會新聞
    |
    2020/11/4 18:25:00
    8

    第三屆進博會將如約開幕 上海再度云集全球目光

    展會新聞
    |
    2020/11/4 16:09:00
    13

    上海限定 Blazer Mid 陰陽解構設計

    鞋市看點
    |
    2020/11/3 19:57:00
    23

    專題推薦

    閱讀下一篇

    山東農村手工藝產業展會光鮮難掩生存困境

      山東民間手工藝從未像今年這樣高密度、大規模地走入媒體視線。年初在中國美術館轟動展出,5月深圳文博會上精彩登場。但展會上的光鮮能否在現實中得以延續?記者近日采訪發現,以民間手工藝品制作為主導的農村文化產業在實施了多年的“生產性保護”之后,仍面臨重重困境。

    返回世界服裝鞋帽網首頁
    關注公眾號 關注公眾號
    手機看新聞 手機看新聞
    展開
    • 微信公眾號

    • 電話咨詢

    • 0755-32905944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中文字幕手机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精品区| 91av在线免费视频| 欧洲美女与动性zozozo| 国产成人亚洲毛片| 久久久久AV综合网成人| 精品无码国产自产拍在线观看 | 国产2021中文天码字幕| 两只大乳奶充满奶汁| 狠狠躁夜夜躁人人爽超碰97香蕉| 国产视频二区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香蕉| 美女扒开尿眼让男人桶爽视频| 天堂中文字幕在线| 亚洲人成综合在线播放| 邻居少妇张开腿让我爽了在线观看| 成人品视频观看在线| 亚洲精品无码你懂的| 九九视频在线观看6| 我的好妈妈6中字在线观看韩国| 免费a级毛片18以上观看精品| 3d姐弟关系风车动漫(p)_在线观看| 日韩毛片最新看| 又粗又硬又大又爽免费观看| 99re视频在线播放| 日韩资源在线观看| 午夜内射中出视频| 3d动漫精品啪啪一区二区免费| 日本被强制侵犯亚洲系列播放| 免费观看我爱你电影| 182tv成人午夜在线观看| 日本亚洲精品色婷婷在线影院| 佐藤遥希在线播放一二区| 中文网丁香综合网| 成人白浆超碰人人人人| 亚洲欧美另类视频| 蜜臀av性久久久久蜜臀aⅴ| 天天爱添天天爱添天天爱添| 五级黄18以上免费看| 精品国产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扒开腿做爽爽爽的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