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不缺棉花 缺的是棉花定價權
你不能看見眾人排隊購買漢堡包,就得出中國缺少饅頭的結論。
中國不缺定價權。
洋棉花只能是補充,不能成為主流。這是兩個獨立的子系統。
一、“缺口論”是陽謀——中國棉花紡紗用棉量兩者之間的供需波動被明顯的放大了。
“缺口論”流行了多年,一直以為中國真的缺少棉花。
但我的疑問是:棉花生長的六要素:土地,陽光,空氣,水,物資—機械,人(棉農和管理者),咱中國什么也不缺,物流成本和災害性天氣對棉花價格的影響也是在可控范圍內,而且這些經濟要素的價格都不比美國的貴(除了機械化程度比較低)。怎么中國就缺少棉花呢?
中國棉花“缺口論”的始作俑者便是美國農業部(UnitedStatesDepartmentofAgriculture,簡稱USDA)和歐盟農業委員會歐盟棉紡織行業協會(Eurocotton)。許多分析師報告引用他們的數據,作為決策的依據。可是大家別忘了,這兩個機構的主要使命就是幫助他們國家的棉農拓展海外市場的,說白了就是幫人賣棉花的。他們的服務對象絕不是中國棉農和中國的紡織企業。
于是,他們想賣多少棉花,他們預測中國棉花的“缺口”就有多大。
一直以來,對美國農業部操縱預測數據,影響商品價格的質疑聲從來沒有中斷過。
一項報告指出,在中國商人采購大宗商品以前,美國農業部的的報告數據基本是看多的,吹噓未來預計的“缺口”有多大等等,鼓勵中國企業大量購買。而一旦中國企業信用證開到,相關商品的價格迅速回落,然后美國農業部再進行數據“修正”。每一次的修正都會使得市場的參與者對未來農產品的供求關系產生預期想象,繼而對大宗商品的價格都會產生一定的影響。
更重要的是,這些數據都不是美國農業部自己調查研究得出的數據,而是請了很多美國的市場人士提供的二手數據,這些所謂的“市場人士”是干嘛的?還不就是賣棉花的。
本人并非陰謀論者,但是你把歷年美國農業部的“預計-修正”行為配合價格走勢圖看看,你自然會得出很我一樣的疑問和結論。網上有數據,讀者不妨自己上維基百科上去看看或者百度一下就知道了。類似的針對中國企業的案例很多,不是我想像出來的。
中國擁有棉花產業鏈的四個最大,就是①最大的棉花生產國,②最大的棉紡織生產能力,③最大的棉花消費潛能,④最大的棉花市場潛力。正因為這“四大”特點,會引來無數的資金青睞,什么手段都可以使出來。
美國人為了石油可以發動戰爭,為了棉花銷售搞點“預計—修正”的數字游戲不足為奇。他們是典型的實用主義者,只要能敲開中國棉花市場的大門,配合國際炒家,哪個數據對他們管用,他們就用斷章取義地采用哪個數據。國際投行“唱多做空“的事情司空見慣。可氣的是國內有些分析師就跟著USAD鸚鵡學舌。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