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繭絲綢”行業上演復雜劇情
“紫羅蘭”價格。
夏季正是絲綢行業新一輪復雜行情。
近年來,蠶繭價格一路走高,蠶繭收購價格4年內漲了近5倍;但近來絲價突現下挫行情,春繭價格和白廠絲價格“成本倒掛”已成不爭的事實。
“今年,江浙一帶幾乎所有繅絲廠都面臨虧損。”南通龍洲繭絲綢公司經理丁捷日前無奈地告訴記者,現在工廠生產的白廠絲價格下跌,客商不愿意采購,原有的訂單紛紛縮水。
他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今年的蠶繭收購價格特別高,正常每公斤達到50元左右。而8公斤鮮繭才能出1公斤生絲。這樣算來,生絲的原料成本價就在每噸40萬元左右,再加上每噸6萬元的其它生產成本,每噸生絲的價格要達到46萬元。而6月以來絲價現貨價格明顯回落,現在生絲的市場價格為每噸36萬元———一噸就要虧損10萬元。但面臨這種情況,企業沒有任何解決辦法,“春繭已經全部收回來了,只能等著虧損了。”
鑫緣繭絲綢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國專業從事繭絲綢的全產業鏈龍頭企業。公司副董事長孫道權接受記者采訪時坦言,外貿市場自國際金融危機以來一直不佳,而近來絲綢行業因產品價格上漲幅度較大,達到40%-50%,整個國際市場更為“清淡”。“絲綢畢竟不是必需品,還有很多的替代品。”
據介紹,近年來,“繭絲綢”走出了復雜運行圖:繭價高位—絲價高企—成品漲價—訂單減少;訂單減少,反過來影響終端廠家購買生絲的積極性,轉而影響到絲價。而蠶繭與其它原材料最大的不同是,不可能隨時收購。在我國東部,一年只有春秋兩季可收蠶繭。春季收回來的是“高價繭”、現在賣“低價絲”,“倒掛”也就不足為奇。
現在不少企業都寄希望于接下來的兩個月行情。不過,業內人士分析認為,后市相當難判。孫道權告訴記者,當下“繭絲綢”的復雜行情,歸根結底并非主要由原料成本上升引發,而是“由期貨市場主導”。他說,期貨市場本是價格的風向標,但中國絲綢期貨規模小,一旦有熱錢進來,起伏特別大。所以,現在后市價格不好說。
據消息靈通人士透露,目前已有人開始在期貨市場“做空”繭價,所以接下來是否會迎來一輪繭價大跌行情也未可知。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