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紡織:突破技術瓶頸是重中之重
開拓瓶頸也是我國麻紡企業面臨的一大問題。綠色紡織是未來的發展趨勢,而麻類織物屬環保型的功能性纖維,隨著人們消費觀念的轉變,麻類制品將迎來廣闊的大市場。
創新乃發展之源
重視技術創新并積極實施知識產權保護,如今已成為中國麻紡企業的普遍認識。湖南華升株洲雪松有限公司以提高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搞好知識產權保護,特別是進一步做好海外知識產權保護工作這一工作思路作為企業發展、做大做強的立足點,鼓勵科技人員積極開發新產品,大力提升了產品附加值及品牌價值。
體驗到保護好知識產權對公司發展巨大的推動作用后,株洲雪松先后有13項發明申請了專利,其中3項發明已分別在美國、歐盟、日本獲得授權,6項發明已在國內授權,其余4項分別已被中國國家專利局,美國、日本等國家的國家專利局正式受理。2010年,株洲雪松獲中央財政部設立的PCT申請專利資助資金65萬元,成為全國獲得國際專利申請資助最多的企業。
四川玉竹麻業通過持續的技術創新,已完成國家專利申請4項,協助并參與制定行業技術標準1項,自主研發新產品多項。
根據市場需求,玉竹麻業從原料選擇、脫膠工藝應用、高檔麻條生產、梳理和混紡工藝確定、混紡原料比例確定、主要設備選型等方面入手,通過逐一的技術攻關,成功地開發出72公支純麻紗、50公支麻粘紗、58公支麻維紗,可達到100公支高檔純麻布面料標準。此外,通過多年的艱苦摸索,玉竹成功地開發出具有自己特色的“絹紡+毛紡”式組合梳理工藝。目前,玉竹麻業生產的04、05號麻條,已較好地克服了苧麻織物的刺癢感。
近年,麻紡行業技術改造步伐不斷加快,先進技術裝備的投資不斷增加。通過國內裝備制造技術的升級和引進國外先進技術設備,行業整體裝備和技術水平大幅提高。目前亞麻紡織與國際先進水平設備的比重已達到60%以上;麻紡無結頭紗率已達到70%、麻紡織無梭化率60%以上。麻紡技術裝備水平的整體提升,為全行業的經濟運行和效益提供了良好的市場機遇與發展平臺。
環保是必然趨勢
精細化麻類纖維加工、濕紡亞麻粗支紗項目、大麻脫膠、300公支純苧麻織物等一系列自主創新的新工藝、新產品、新技術的推廣和應用,有效地提高了麻紡織產品的附加值,擴大了出口,增強了國際市場的競爭力,為促進麻紡產業升級產生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新申集團把節能減排工作作為企業義不容辭的社會責任和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成立了節能減排工作領導小組,明確了新申集團節能減排目標,制訂了各項能耗、物耗、環保和成本指標,完善了節能減排考核辦法,將節能減排指標層層分解到各分廠、車間、班組,各項指標完成情況與獎金掛鉤,大大激發了職工立足崗位、節能減排的自覺性和積極性。通過技術改造,采用節能環保新設備、新工藝、新技術,新申集團近年來大力實施科技創新,以新工藝、新技術的運用引領節能減排工作向縱深推進。在亞麻紗、亞麻面料生產方面,新申集團投資200多萬元實施了亞麻技術改造,大幅度降低了生產成本,僅電耗一項每年就創經濟效益60多萬元。{page_break}
常州美源亞麻紡織有限公司采用了氧漂及酶處理技術,替代傳統“亞氧漂”工藝,解決了目前大多數企業用含氯漂白制劑脫膠、漂白亞麻粗紗污染環境的問題,縮短了工藝流程,降低了能源消耗,據估算,可節電45萬度,節約蒸汽1750噸,節水4.5萬噸,折合成標煤288.3噸,排污達到國家三級排放標準,進入城市管網。
重慶涪陵金帝工業集團有限公司采用自主研制的JD-1型苧麻脫膠助劑進行快速煮練,達到快速脫膠的目的;采用自主研制的JD-1型牽伸機替代拷麻機,達到減輕工人勞動強度,脫膠均勻的目的;采用自主研制的新型漂酸洗油聯合機工藝代替老漂酸洗、給油工藝,每年可節約用水72萬噸,節約用電36萬度,節約蒸汽33000噸,折合少用標準煤4650噸。
技術瓶頸待突破
《紡織工業“十二五”科技進步綱要》明確提出,“十二五”期間,麻紡行業要重點突破的技術是“先進高效、低耗、環保的麻類纖維紡紗專用技術及裝備”,其中主要是苧麻帶狀精干麻、牽切紡工藝技術裝備的研制。
中國麻紡行業協會副會長、秘書長董春興對此解釋說,由于麻紡織行業規模小,長期以來限制了設備的創新發展。特別是苧麻設備長期處于落后狀態,沒有大的紡機企業專注開發,基本是麻紡企業在棉紡、毛紡、絹紡設備上進行零敲碎打的改造,長期缺乏定型設備。董春興希望國內有實力的紡機企業能加大對苧麻成套設備開發和改造的關注。據了解,目前,鄭州紡織機械股份有限公司正力求在苧麻設備上有所突破。
麻纖維長度較長,為了便于與棉等纖維混紡,需要牽切紡把麻纖維切斷成一定長度,這樣可以利用棉紡定型設備進行生產。董春興介紹說,東華大學的專家已經與企業一起進行過相應研究,但目前還沒有定型產品,期望“十二五”期間能完成技術優化和工藝設備定型,并在行業內推廣。
脫膠產生的污染一直是制約行業發展的大問題,企業大多采用化學脫膠的方法,尤其是苧麻脫膠基本是采用人工。董春興說,目前采用生物或生物酶技術進行脫膠在部分企業已開始應用,有的效果不錯,有的效果一般,基本上還在小試或中試階段,生產穩定性還有待提高,沒有大規模推廣應用。
麻紡行業是典型的勞動密集型行業,萬錠用工在300~500人,大大高于紡織其他行業用工人數,這在招工難日益突出的今天,成為行業要解決的突出矛盾。而苧麻減量脫膠、快速脫膠技術正是為了減少用工,減輕工人勞動強度。此外,由于流程縮短,還節約了水電,提高了效率,減少了污染的排放。
董春興認為,只要脫膠技術過關了,成熟了,設備能做到減少用工,減少污染排放,企業就會積極地去應用。他希望“十二五”期間,萬錠用工能在原來的基礎上減少100~200人。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