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優勢漸失 紡織訂單轉移加速
由于中國勞動力成本大幅增長,日本各服裝雜貨企業將降低在中國生產比率,將部分生產環節向東南亞轉移。與此同時,東南亞國家的優勢日益突出,成為中國企業不容忽視的強勁競爭對手。隨著各種新型貿易保護和發達國家綠色標準門檻的提高,中國服裝(000902,股吧)企業粗放型發展的道路越來越窄,單純依靠廉價賺取眼球的時代已經過去,精細化生產、品牌化發展的產業轉型之路勢在必行。
在北京H&M某家專賣店中,記者發現服裝的產地五花八門,來自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土耳其、柬埔寨、孟加拉國、摩洛哥、保加利亞等“世界工廠”的服裝在此匯聚一堂。
不過,不同產地服裝的質量卻是良莠不齊,H&M的消費者劉小姐說:“我的開衫是上海產的,質量很贊。后來又買了件印度產的,顯然沒有上海的好。柬埔寨的質量最差了。東南亞一帶做的活還是沒國內好。”
酷愛優衣庫的狄小姐也表達了類似看法:“優衣庫的產地遍布亞洲,我覺得江蘇生產的質量是最好的,廣東東莞的也不錯。柬埔寨的最不靠譜,越南的也夠嗆,孟加拉國的還行。”她以親身經歷舉例說明:“我買了一件越南生產的針織小西裝,扣子太不結實了,沒穿幾天就掉了。”
流失的訂單
盡管中國紡織產品口碑好,但國際品牌向中國以外的低成本國家轉移生產的計劃仍然在有序進行中。
據《日本經濟新聞》報道,由于中國勞動力成本大幅增長,日本各服裝雜貨企業將降低在中國的生產比率,將部分生產環節向東南亞轉移。
據悉,優衣庫所屬的迅銷(FastRetailing)公司計劃從低價服裝品牌G.U.開始,向孟加拉國、印度尼西亞工廠增加委托生產,將目前中國以外20%~30%的生產比率提高到50%。
無印良品計劃3年后把在中國的合作工廠從229家減少到86家,自中國的采購比率從60%降低一半,家具雜貨等木材制品也開始增加從東南亞采購量。
全球最大貿易采購商利豐的總裁BruceRockowitz在幾個月前表示,中國南部地區工資的上漲可能會迫使消費品的制造商將生產遷出,在未來五年“相當迅速地”轉往成本較低的地區,包括中國西部、印度尼西亞、越南和孟加拉國等。
青山商事繼越南、緬甸、柬埔寨之后,今年還將開始在印度尼西亞進行委托生產,東南亞工廠主要承擔縫制工序,所需布料仍從意大利和中國采購。
除轉移委托生產外,一些公司也紛紛在中國以外的地區設立新工廠。TSI控股旗下的東京STYLE投資10億日元,自今年8月開始在越南建設新工廠。女裝品牌Honeys今年秋天也將在緬甸新工廠開始生產。
據悉,近兩年,中國勞動力成本翻了一番,目前約為孟加拉國的5倍。縫制工序因主要依靠最新設備,無需過多的熟練工人,開始逐漸向中國以外地區轉移。但目前日本周邊同時有能力承擔縫制和織布工序的國家只有中國,因此,縫制工序以外的生產仍將繼續主要在中國進行。
被譽為“全球最大OEM工廠”的晨風集團董事長尹國新向本報記者證實,從今年8月份開始,國際品牌客戶訂單明顯減少,向東南亞轉移的趨勢愈演愈烈。“不僅是日本品牌,歐美品牌也一樣。隨著時間推移,訂單將越來越少。”尹國新直言。
但他同時表示,晨風集團企業的中高檔產品仍然比較受歡迎,具備產業鏈齊全和做工精致等方面的優勢。但是中高檔品僅占訂單的5%~10%,在國際品牌靠低端廉價量販路線取勝的背景下,的確無法與東南亞國家競爭。
據中國紡織品進出口商會(以下簡稱紡織商會)相關負責人介紹,國際品牌將部分產地轉移出中國的現象,早在三年前就開始逐步進行。例如,阿迪達斯的主席早在三年多前就已公開發表聲明,表示中國的工資高,并開始遷往印度、越南等國家,當時他們有一半左右的運動服是在中國生產的。
2008年年底,優衣庫(UNIQLO)的母公司迅銷集團就已經跟港資紡織廠互太、制衣廠晶苑和一家孟加拉國企業組成合資公司,在孟加拉國生產面料和服裝。而迅銷集團的產品原本約有85%在中國制造,但迅銷打算增加中國境外生產至1/3,以降低成本和減少對中國的依賴。
成本競爭優勢幾無
據紡織商會負責人透露,雖然近幾年訂單轉移問題一直存在,但今年的情況尤為嚴重。主要因為國內勞動力成本剛性增長,棉花等紡織原材料價格過高,不少客商無法承受中國產品的價格上漲,而把大量低檔產品的加工生產轉移到孟加拉國、越南、柬埔寨、印度尼西亞等國。
清科研究中心分析師張亞男進一步指出,2009年以來,中國勞動力成本上漲、人民幣升值、原料價格波動、貸款利率上調等因素增加了企業經營成本,影響了中國紡織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國內工資成本一直在上漲,工人工資迄今為止上漲了20%。”尹國新說。
而東南亞國家的優勢日益突出,成為中國企業不容忽視的強有力的海外競爭對手。“其優勢主要體現在勞動力、匯率、出口優惠關稅等方面。”紡織商會負責人說。
首先,東南亞國家勞動力成本低于中國。“據日本貿易振興機構(JETRO)在2010年10月發表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雇主薪酬負擔以中國最高,每人每月達到463美元,明顯高于其他亞洲服裝生產國家。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在250美元~300美元之間,越南和柬埔寨分別是153美元和125美元,孟加拉國最低,只有85美元。除孟加拉國以外,這些國家的工薪水平大概是中國的1/4~2/3。”紡織商會負責人如是說。
其次,這些國家貨幣兌美元的匯率或下跌,或升幅不及中國。“2005年人民幣兌美元升了三成,越南的貨幣同期則累積跌了24%。一升一跌,兩者在成本上就出現相當大的差距。印度尼西亞盾則在2008年~2009年期間有比較大的波動,整段期間累積升了8%左右。菲律賓披索的累積升幅跟人民幣差不多,有三成二,但是過程中有升有跌,不像人民幣只升不跌。”這位負責人指出。
此外,這些國家對出口歐美日等國主要市場有減免關稅的優惠政策。柬埔寨和孟加拉國目前被列入世界最不發達國家名單之中,出口到很多發達國家都可以享受普惠制最惠國待遇。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和越南都分別和日本簽訂了經濟合作協議,服裝可以免稅進入日本,但所用的布料必需是日本或東盟成員國生產的。歐盟甚至允許只需一步加工,將布料在當地制成服裝,即可享進口零關稅,而不必考慮布料的原產地。“日本對東南亞國家紡織品進口實行零關稅,而韓國、新加坡、中國則征收8%的關稅。”尹國新補充道。
紡織商會某負責人還指出,由于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柬埔寨等國家目前在紡織服裝的供應鏈方面并不完善,特別是上游的紡、織,以至印、染、漂這些環節都有待發展,服裝的品質與中國生產的產品相比,品質要略低一籌。
這位負責人還表示,中國紡織服裝業擁有完整的產業鏈、大量熟練的工人、悠久的紡織歷史和經驗,從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服裝生產的質量。因此某些品牌仍然青睞在中國代工生產,例如,在HONEYS北京某專柜中,店員小周告知本報記者:“我們的產品全部產自中國,且以上海、青島為原產地的產品居多,大多分布在江蘇(昆山、宿遷、金壇)、浙江桐鄉、天津、廣東(東莞)、山東等地。”
倒逼企業轉型升級
來自歐盟、美國、日本的進口數據顯示,雖然中國仍是上述三大市場紡織品服裝的第一大供應國,但2011年增長趨勢已明顯放緩。中國產品占上述三大市場的進口份額同比也出現下降,其中歐盟地區下降了1.7%、美國下降了1%、日本下降了1.9%。
與此同時,歐盟、美國、日本從東南亞、南亞等國的進口增長迅速。今年上半年歐盟從印度、孟加拉國、巴基斯坦、越南和印度尼西亞進口增幅在29.6%~53.4%之間;美國從越南、印度尼西亞、孟加拉國、柬埔寨進口增速在18%~29%之間;日本從越南、印度尼西亞、泰國進口增幅在23%~49%之間。這些國家所占市場份額也有相應提高。
清科研究中心分析師張亞男分析指出,隨著各種新型貿易保護和發達國家綠色標準門檻的提高,中國服裝企業粗放型發展的道路越來越窄。“種種跡象表明,單純依靠廉價賺取眼球的時代已經過去,精細化生產、品牌化發展的產業轉型之路勢在必行。”張亞男說。
尹國新認為,國際品牌資本布局轉移將逼著企業轉型升級,在中高檔產品上下功夫,力保高端市場。“我們一直在努力轉型升級,提高產品檔次,增強研發能力,在設備自動化方面投入了大筆資金。”他在采訪中說。“資本的轉移很正常,因為資本對市場高度敏感,尋求最優化配置。對于日本品牌代工企業轉移到東南亞國家的現狀,我們不必大驚小怪,這也并不預示著"危局"的到來。”青島市一位與外貿企業頻繁打交道的官員如是說。
上述官員亦坦言,依靠稅負的杠桿調節,如提高出口退稅或減免國內稅負,企業最終還是會停留在原地。“關鍵在于提高產品品質,政府只是輔助手段。我們的出口企業依賴性強,企業賺錢之后并沒有用于投資設備、提高品質。”他說。
這位官員對于某些加工外貿企業的態度頗有些“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味道。他犀利地指出:“訂單減少對于習慣了OEM的企業來說是一個教訓和警示,如果不進步、不創新,只靠密集勞動力的優勢,將在競爭日趨激烈的現實中遭遇尷尬。倒逼企業升級換代、創品牌,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是好事。”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