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百貨業的現狀和發展趨勢
中國商業聯合會副秘書長、中華全國商業信息中心副主任 曹立生
中國百貨業的基本情況
(一)組織規模。至2008年底,中國百貨店(有型店鋪)法人企業數量已在27390家;營業面積4437.3萬平方米,從業人員106.5萬人,總資產3726.6億元,所有者權益1222.3億元,實收資本774.4億元。
(二)商品銷售規模。2008年,商品銷售總額5609.7億元。(三)市場份額。2008年,百貨店商品銷售總額占零售業商品銷售總額的比重為11.5%。
(四)毛利率水平。2008年,百貨店平均毛利率水平為18.7%。2010年,連鎖百貨店平均毛利率水平為14.5%。
(五)利潤。2008年,百貨店總計主營業務利潤829.7億元,業務利潤288.6億元。
(六)連鎖化水平。2002年,我國連鎖百貨店門店為1550家,2005年達3438家。到2010年底達到4239家,營業面積1480.6萬平方米,商品銷售額2671.5億元。
(七)商品銷售增長速度。商品銷售保持快速增長,根據中華全國商業信息中心統計,從2000年至2010年,大型百貨店商品零售額平均年增長18%,今年1~9月增長24.1%。
(八)業態實力和業態發展方式。
經營百貨店為主的零售企業,目前在大型零售企業中仍占據著主導地位。在中國零售業百強中,以百貨店為主要業態的企業數量,2008年為57家,2009年為61家,2010年為59家。2010年中國零售業百強中,經營百貨店為主的零售企業商品銷售額為8369.9億元,占百強的50.3%。
目前,經營百貨店的零售企業多采取多業態發展方式,如超市、便利店、購物中心等。
(九)經營模式。普遍采用連營模式,靠保底倒扣來贏利。
(十)以大店發展為主導。
據中華全國商業信息中心統計,年銷售額在1.2億元以上的大型百貨商場,1991年只有94家,1992年增加到150家。到1995年,億元百貨商店達到624家,到上世紀90年代末期,大型百貨零售商店達到1000家左右。進入21世紀以后,單體百貨店的面積不斷擴大。{page_break}
中國百貨店業存在的問題和挑戰
(一)實行多年的連營模式,過度依靠保底倒扣的贏利模式。目前的連鎖模式存在的問題趨于嚴重,將影響中國百貨店的健康發展。
1.零供矛盾突出,客大欺店,店大欺客問題趨勢于嚴重。
2.百貨店功能異化,放棄對商品所有權、價格定價權利,而改變為為品牌供應商的服務功能。
3.引導消費、創新消費力弱化。以由直接為顧客服務,變為間接為顧客服務,由主要為顧客提供商品消費服務,變化為提供其他附加服務。
4.自身人材培養的功能丟失。
5.自身品牌形象難以提高,品牌競爭力難以提升。目前,百貨店經營的好壞,不是取決于百貨店自身品牌的競爭力,而是取決于進店品牌商品的競爭力。
(二)大型百貨店高端化的趨勢日趨勢明顯,這是依靠高端國際品牌商品的支撐。在目前高端國際品牌商品資源有限,品牌供應商地位優勢日趨增強、進店條件不斷提高的情況下,中國未來百貨店發展應該突破高端品牌商品資源不足的瓶頸。
(三)增長主要依靠少數商品的拉動。
隨著零售業態的發展和居民消費方式的變化,我國百貨店主營商品品種不斷減少,目前銷售額的增長主要依靠服裝、化妝品、珠寶等商品的拉動。據中華全國商業信息中心統計,在大型百貨店中,服裝銷售所占比重由2005年的24%提高到2010年的26.6%。
為保持銷售額和利潤的增長,扣點、返點在不斷提高,進而推動品牌供應商不斷提高商品零售價格。以服裝為例,中華全國商業信息中心統計的大型百貨店,2008年至2010年服裝零售額分別增長18.3%、15.6%和21.2%,而同期服裝零售量分別只增長10.3%、7.3和10.2%。今年1~9月份,服裝零售額增長24.2%,而零售量卻下降5.2%。
(四)同質化現象嚴重,新店開設缺乏規劃的約束,扎堆設店,競爭激烈。
(五)百貨店面臨網絡購物的挑戰。
2010年中國網絡市場的交易規模達到了5231億元,同比增長109.2%,相當于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3.4%。80后、90后已成為網絡購物消費的主力群體,也是未來百貨店的主力消費群體,網絡購物已成為這部分人群的購物習慣,百貨店發展將面臨越來越嚴重的挑戰。
(六)百貨店所需要的優良地理位置資源日趨稀缺。
(七)百貨店面臨人工、物業成本上升,人才短缺的壓力。
中國零售業發展趨勢
從未來發展趨勢看,中國百貨店將呈現以下發展趨勢:
第一,各大百貨零售集團業態多元化發展態勢非常明顯,尤其是購物中心業態發展將明顯加快。
第二,商業地產發展加快,與百貨業態的結合步伐加快。各地當前都在進行城市綜合體、購物中心、商業地標建筑等項目開發,這些項目都需要招百貨店進駐,與百貨業態緊密結合在一起。
第三,各大百貨零售集團連鎖擴張加速,并購、重組步伐加快。開拓二三四線城市。
第四,轉變經營模式,逐步提高自營比重。
第五,一些企業加強發展網上商店銷售,發揮網店和實體店相結合的優勢。
第六,加強對企業品牌形象、企業品牌競爭力的提高,提高企業品牌溢價能力。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