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談服裝品牌商與代理商的關系
丹麥綾致時裝公司突然決定收回湖南ONLY品牌一些代理商的代理權,數名湖南的代理商不滿意東家綾致時裝公司過河拆橋,上京討說法,卻被丹麥老板怒斥“滾出去”。雙方就賠償問題各執一詞。
據不完全統計,1996年進入中國后,這四個品牌目前已發展到3000多家門店,銷售額高達百億元。而如此迅猛的發展依靠的就是代理商加盟的方式,快速在中國二、三線城市打開市場,覆蓋了全國近一半縣級以上的城市。但是目前綾致公司正在改革公司的經營渠道,也就是收回一些加盟店的代理權,改成公司直營店,這無疑搶了代理商的飯碗。
由此也引發了關于服裝品牌與代理關系的討論。一項對虎門200余家服裝企業的調查顯示,95%以上的成長型服裝企業已經意識到,目前市場不能再用之前的營銷模式。傳統的代理模式開始遭遇調整的命運!
中國服裝協會副會長蔣衡杰:
做強做大后的品牌代理商,在市場上擴大了占有率,自身具備了相應實力,反過來會要求服裝生產企業降低進貨價格,擠占服裝企業的利潤空間。
和眾營銷策劃首席營銷策劃顧問何俊鋒:
“危害是有的,目前代理商有一個發展趨勢,一些有實力的代理商,同時代理多個品牌,他們不把‘雞蛋放一個籃子里面’,通過代理多個品牌來要挾、抗衡廠家,要求給予他們更大的優惠政策等等。”代理商渠道分食了服裝很大一部分利潤,“不聽話,不容易控制,許多廠家給終端店面的優惠,被渠道商直接消化掉了,服裝企業無法控制市場”。
某品牌服裝企業人士表示:
此前將衣服交給代理商賣,我們單件衣服的利潤很微薄,只有幾十元,而通過直營的方式,同一件衣服,利潤相差最大能達到驚人的10倍。
山東舒朗服裝服飾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吳健民:
當前國內服裝企業的轉型都是“被動轉型”,未來成功與否還存在很大的不確定因素,企業應該慎重考慮。
在服裝品牌商如何與代理商相處的問題上出現了很多疑問。根據雙方矛盾的焦點,筆者認為需要作出以下幾方面的調整。
平衡雙方利益關系
品牌商與代理商最關心的是各自資源投入的權重分擔和利益保障問題。雙方的既得利益如何來保障的問題。這是個循環博弈的問題——利益沒有保障影響資源投入的熱情,資源投入程度影響利益的保障。
正是由于沒有一個令雙方都能接受的“投入收益保障體系”,才致使雙方的爭端糾纏不休。一方面,就品牌商而言,由于發展欲望迫切,給予的銷售目標增長驚人,但是相關扶持政策卻非常有限。一方面,代理商消極應對:沖著獎勵政策往下壓指標,賣不掉就先欠著。因而“兩高”(庫存高、欠款高)代理商比比皆是。這都是有礙發展的“利己主義”行為。
政策扶持需要因地制宜
事實上,很少會有兩個完全相同的區域市場。每個區域會因為代理商觀念、能力、資源狀況以及區域經濟特點、商圈分布、競爭格局、發展歷史等而有所不同。不同的區域需要不同的策略步驟,而不是“一刀切”的政策就能促進所有區域的發展。因此,企業在對代理商的業務幫扶和資源支持上應該求真務實、有的放矢。
在得到品牌商針對性幫扶的基礎上,代理商也應積極做出回應,從組織設置和業務模式上與品牌商、加盟商進行上下對接。
結語:雙方業務的有效對接可確保營銷業務流程順暢、高效。同時,市場得以快速高效發展,利益就有了最大化的基礎,資源得以合理分擔和有效整合,彼此不再相互推諉和戒備,冰霜凍雨自然冰消霧散。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