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草行業產業整合讓農民受惠 釋放外銷潛力
在外貿遇冷的大局下,毛皮行業逆勢上行,50%甚至更高的進出口增速印證了中國毛皮行業的潛力。中國皮毛行業由“大國”向“強國”邁進的過程中,正有意進一步整合產業鏈條。除了原材料生產環節,在產業鏈條中,設計與銷售的有效融合也在有序進行。
借市場東風,皮毛產業促進農民增收致富的效用正越發明顯。在進出口方面,50%甚至更高的增速亦印證中國毛皮行業的潛力。日前,首屆中國皮毛采購暨裘皮服裝藝術節在昌黎華夏新農泥井市場舉辦。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中國皮毛行業由“大國”向“強國”邁進的過程中,正有意進一步整合產業鏈條,實現規范化經營與管理。正因為如此,藝術節以“推動皮毛產業發展,打造皮毛產業基地”為主題,力求將該地打造成中國的皮草產業養殖、設計、加工基地和品牌基地,將特種養殖這一產業鏈條延伸得更長。
產業整合讓農民受惠
“養殖皮毛動物要比種莊稼劃算得多。”來自昌黎縣的于才臣就是一位依靠皮毛動物養殖發家致富的農民,“如果農戶自己養殖,年收入數萬元人民幣不成問題,如果養殖規模更大一些,年入賬十幾萬元不是難事。”
伴隨中國經濟增長重心向“擴內需”、“調結構”轉移,皮毛產業的發展環境越顯寬松。中國食土商會、國際毛皮協會提供的數據顯示,我國皮毛從業人員數量近幾年明顯增加,平均增長率達6.4%。尤其是在在促進“三農”相關政策方面成效顯著。數據顯示,從1956年到2008年,中國的毛皮動物養殖業共創造價值2500億元,整個毛皮產業從業人員近700萬人,有效地轉移了農村剩余勞動力,促進了農民增收致富。目前,昌黎全縣皮毛動物養殖數量1259萬只,年產值60億元,皮毛產業已經成為當地農村經濟的特色富民產業。
“皮毛產業是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我們十分愿意提供土地、融資等相關政策支持。”昌黎縣縣委書記劉建軍直言。
“但目前,我國皮毛動物養殖業的規?;?、集約化程度有待進一步提高。”河北秋豪集團總經理兼廠長于才臣指出。為了幫助農民獲得有效的銷售渠道、在議價中更有話語權并進一步降低經營風險,目前,昌黎正在推廣“公司加農戶”的養殖模式。“養殖公司提供廠房以及相關基礎設施,農戶提供種源及勞動力。”于才臣說,資源得以有效整合,我們的皮毛業才有望進一步走向規范化,為農村增收、減負提供切實保障。
此外,華夏新農泥井市場于不久前正式落成,該市場集農產品、皮毛銷售、購物休閑等為一體,意在整合皮毛業產業鏈條,改善行業分散、無序的經營局面。
釋放外銷潛力
除了原材料生產環節有所整合,在產業鏈條中,設計與銷售的有效融合不可或缺。
值得一提的是,在外貿遇冷的大局下,毛皮行業逆勢上行。據中國食土商會、國際毛皮協會提供的數據,2010年,中國毛皮產業總產值426.8億人民幣,其中出口額為128億元人民幣,國內零售額為300億人民幣;共有規模以上毛皮服裝生產企業151家,2010年產值為172.2億元人民幣,比上一年增長約50%。原料皮的總進口額從2001年的1.72億美元增加到2010年的6.18億美元,增長率超過259%。同時,中國皮毛服裝的出口渠道也愈加多元,俄羅斯市場有一家獨占半壁江山的局面已有所改善,歐美時尚圈開始更多關注來自中國的皮毛服裝。中國大陸生產的毛皮服裝主要出口到中國香港地區,以及俄羅斯、日本和韓國。目前,意大利、法國、西班牙等國家也將中國市場視為采購目的地。
“越來越多的海外客商樂見中國設計師的作品,即便在金融危機期間,我們也常常忙碌到深夜。”中國皮草設計師刁梅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以工藝和設計取勝同樣是皮毛產業的不二法寶,中國皮毛產業質量水平呈階梯狀分布,但必須有人堅守高端路線。“在保證工藝與設計的同時,還需實現與采購商的有效對接。”刁梅說,產業鏈條環環相扣,如果對接失效,再好的設計,其商業價值也會打折扣。
正因為如此,很多廠家正通過創建自主品牌,探索期貨、電子商務交易模式,讓這一鏈條觸角更廣、內部聯動更為高效。
國際皮毛協會的相關負責人也指出,除了產銷環節,制度鏈條也有待完善。目前,中國尚無西方國家的毛皮拍賣制度。中國的毛皮交易主要分布在全國10余處連接著養殖戶和加工企業的原皮交易市場。“我們期待著拍賣市場重新洗牌,實現皮草行業管理規范化。”刁梅這樣告訴記者。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