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推廣棉花生產全程機械化實力已具備
日前,記者采訪了國家棉花產業技術體系研發中心棉花收獲機械化研究室主任、(機采棉)崗位專家、新疆農墾科學院機械裝備研究所研究員周亞立,他告訴記者,隨著機采棉種植面積不斷增大,棉花生產全程機械化的經驗不斷豐富,目前兵團已具備向全國推廣棉花生產全程機械化的實力。
據了解,棉花作為我國重要的經濟作物,在全國的種植面積達6000多萬畝,而實現生產全程機械化的面積卻很少。2011年全國機采棉面積集中在新疆,有400多萬畝,但不足新疆棉花種植總面積的20%,其中,386萬畝在兵團。目前,在新疆之外的地區,機采棉基本屬于空白。農八師、石河子市的機采棉種植面積及棉花生產全程機械化發展都居兵團前列。2012年石河子墾區的棉花播種面積是210萬畝,其中機采棉種植面積計劃達到186萬畝以上,占總植棉面積80%以上。
周亞立告訴記者,2011年4月,山東省濱州市拿出一塊地開始機采棉實驗示范,這是我國首個在新疆之外的地區進行機采棉嘗試。2011年10月,機采棉在濱州市示范成功。濱州市的這次嘗試證明機采棉不單適合新疆,只要方法適當,可以在全國很多地方推廣。
周亞立表示,目前,通過多年研究,新疆農墾科學院機械裝備研究所科研人員總結出機采棉明顯的好處,一是能在減少拾花工這方面減費增收;二是可以提升棉花品質。具體來說,一般用機械正采、復采兩遍機采棉,每公斤采摘環節的直接費用為每公斤不到0.5元,以畝產籽棉350公斤為例,細算下來一畝地的機采費用不到175元,目前,一畝地的人工拾花費用已超過700元,每公斤超過2元,機采棉每公斤節省超過1.5元,一畝地節省超過525元,一臺五行采棉機可頂900名到1440名拾花工的勞力。用機械化采收棉花,還可減少“發絲”“塑料絲”“纖維絲”等雜質混入。
周亞立認為,兵團棉花栽培的“矮、密、早、膜”生產模式奠定了棉花豐產的基礎,也是多年來科研人員探索、實驗的成果。當年在對兵團引進的美國采棉機進行采收試驗時,常常出現這樣的問題,在同一塊棉田、用同一臺采棉機采收,有的棉花能收干凈,有的收不干凈,科研人員經過反復試驗發現一個規律,棉花植株高的能收干凈,矮的收不干凈。原來是機采棉采摘部件的上下負荷不均,造成采收率不穩定。經過不斷研究、反復試驗,科研人員確定北疆的棉花株高由65厘米調整到75厘米,南疆的棉花株高由70厘米調整到80厘米。這樣,既滿足了采棉機的采收條件,又不影響棉花的豐產要求。
同時,周亞立表示,從兵團的經驗來看,機采棉示范推廣能否成功,關鍵看生產、收購、加工等各環節的利益分配是否穩妥。棉農、合作社、收購加工企業的利益分配鏈條上只有風險共擔,才能利益共享。兵團好的做法是在這一過程中,兼顧各方利益。企業收購加工機采棉需要投資購買新的設備,棉農將種植機采棉節省下來的收益拿出部分補貼給加工企業。按前面算的機采一畝生產籽棉350公斤的棉田,每公斤機采可節省人工費1.5元,從這1.5元里拿出0.5元補貼加工企業,較之人工采棉,棉農每畝仍可節省近350元。
對于機采棉存在的問題,周亞立表示,種植戶要按照科研人員的要求注重管理,這些問題就會迎刃而解。一是機采棉的含雜率(棉花葉、雜草)比人工采棉略高一點。但只要種植戶花力氣減少地里的雜草,完全可以將機采棉的含雜率控制在較低的水平;二是機采棉采凈率的問題,應注意概念的區分,采凈率是針對吐絮的棉花講的,一般情況下機采棉的采凈率在93%以上,最高的達到96%;三是機械一次性收獲的是混級棉,可能影響棉花的品級,但機械化采摘能較大幅度的降低成本,可以對應彌補這方面的損失。
2011年10月11日,國家產業技術體系棉花收獲機械化現場觀摩會在農八師、石河子市召開。來自全國15個省區市的相關專家、科研人員共100多人參加了此次觀摩會。觀摩會期間,與會人員參觀了石河子市貴航農機裝備有限責任公司自走式采棉機裝配車間,詳細了解了采棉機的工作原理;參觀了一四九團第二棉花加工廠,勘察了現代化棉花加工設備的運行情況;在一四九團機采棉采摘現場,觀摩了我國與國外合作研制的小型三行采棉機的現場采收過程。與會人員在現場聽取了周亞立介紹兵團,尤其是農八師的棉花生產全程機械化成功經驗后紛紛表示,要把兵團的成功經驗帶回去,把棉花生產全程機械化推廣到全國各地去。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