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企收購加工中棉花質量問題屢禁不止
籽棉收購中存在的問題
(一)“一試五定”執行難
1.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股份制、私營棉花加工企業越來越多,更多的企業為了爭取利益最大化,都會廣泛接納代加工業務,把廠區內的棉垛包給部分棉花收購客戶,讓客戶自帶資金進廠收購籽棉,加工企業不參與客戶的收購,以收取加工費為主要經營手段。當資源短缺時,代加工客戶互相哄搶、混等級收購,為了搶收籽棉,根本無暇顧及“一試五定”。不按質論價會使棉花種植者不再注重籽棉質量而追求數量,造成棉花品質的下降。
2.兵團所屬棉花加工企業收購團場棉農交售的籽棉時,僅確認籽棉質量和數量,不當場結算,年終由團場與棉農結算。在收購中,加工企業同樣不執行“一試五定”。有些企業僅測籽棉回潮率,籽棉回潮率超過8.5%則折扣相應的籽棉重量,而不是試軋后測定皮棉回潮率;有些企業僅試軋衣分,試軋時人為調高毛頭率,降低衣分率。這些伎倆都是以“扣重量”的手段克扣棉農實際收益。
3.國家標準中籽棉收購檢驗取樣方法和數量與現在的實際收購不相適應。以前棉農多用棉布口袋盛裝,小型農用車拉運,在交售時可以做到倒袋扦樣,每500千克取樣1.5千克具有代表性。近年來隨著種植規模擴大,放開收購,交易的籽棉往往數量大,散花裝運,每車在2噸-15噸,如果按標準抽樣,抽樣質量6千克-45千克,數量較大,而收購者在抽樣時只能在車的表面或整車的上層部分取樣,所取樣品很難有代表性,取樣試軋后,如因價格交易不成,收購者又不返還所取樣品,因此,棉農也拒絕收購時按標準取樣檢驗。
4.專業纖檢機構對收購加工企業的棉花質量監督巡回檢查一年二至三次,為了應付專業纖檢機構監督檢查,有些企業在收購時提前偽造好一些收購票據,從表面看似能嚴格執行“一試五定”,深挖偽造細節很多。而且近年來,基層專業纖檢機構對加工企業的監管上,更注重公證檢驗送檢率,對籽棉收購和成包皮棉的監督檢查往往是風聲大,雨點小,對企業的質量違法行為查處力度不夠。
{page_break}
(二)異性纖維依然未有效杜絕
異性纖維超標主要是籽棉收購環節造成的。隨著收購的完全放開,籽棉收購呈現在田間地頭、農戶家中,采摘、晾曬、堆放和運輸中異性纖維非常容易混入。異性纖維給紡織企業生產埋下了質量隱患,是紡織企業用棉的大忌。雖然專業纖檢機構在每年收購加工季節都進行了宣傳和監督檢查,部分企業也從籽棉進場進行了杜絕,但問題仍然沒有得到有效杜絕。
棉花加工中存在的問題
1.棉花混等級加工現象也比較嚴重。隨著市場的放開,代加工客戶由于收購數量不多,棉垛少,收購的棉花不能分級堆放,一般按棉花上市的先后和霜前霜后分垛,一些大客戶從收購開始到結束,也只分2、3、4級花。而且大多數加工企業把加工承包給他人,加工承包人有些并不精通棉花加工工藝,為了節約成本,減少專業技術人員,設備零部件磨損后不及時更換,為了提高加工速度“開快車”,在籽棉加工前缺少專人挑揀、排除異性纖維,這些都無法保證加工質量。甚至有些企業利用加工設備便利條件,使用兩個吸棉管道,將兩垛不同等級的棉花人為混在一起加工。
2.棉花檢驗標準體系不健全。隨著農業規模化的發展,兵團機采棉種植面積不斷增加。但機采棉無論在長度、成熟度、色澤、斷裂比強度等內在品質上與手摘棉均有所不同,外觀質量與手摘棉更有很大區別。由于現行有效的棉花品級實物標準是以手摘棉制作的,因此,為了達到實物標準的外觀質量,保證棉花品級,棉花加工企業在機采棉加工上很下工夫,使機采棉外觀質量不斷改善,有些已經完全達到手摘棉外觀質量,但過度加工使棉花內在質量發生變化,最典型的特點是短纖維率高,造成棉花有效使用率降低,是對棉花資源的極大浪費。
3、棉花加工企業誠信體系建設不完善。隨著檢驗體制改革的推進,新體制企業技改數量不斷增加,但企業參加儀器化公證檢驗態度受經濟利益驅動,有利可圖時,積極主動送檢,甚至不惜弄虛作假,無利可圖時,找出各種理由拒絕送檢或送檢后不使用公檢結果。從2008年國家實行棉花收儲政策以來,在收儲過程中就不斷出現偽造條碼,調換樣品,人為降低回潮率,擅自改動棉包重量,回包等嚴重問題。而在棉花購銷兩旺、價格持續上升的年份,一些企業又逃避公證檢驗,還有些企業雖然按儀器化檢驗,但交易時又將棉包條碼撕掉,重新自檢虛高等級銷售。企業不能做到誠信經營,嚴重影響儀器化公證檢驗的公信力和權威性,檢驗后將棉包條碼撕掉的行為也使國家投入巨大財力推行的免費公證檢驗工作被褻瀆。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