緙絲面料受追捧 民族復古風引領時尚
原來,絲綢博物館有一個“活展館”,放了四五臺老底子織布機,有云錦、蜀錦等,有織女現場表演“唧唧復唧唧”的古老手藝。這其中有一臺叫緙絲機,雖然從蘇州“嫁”過來3年了,但至今還是個擺設。今年館里實在不想荒廢下去,就想發微博看看能不能招到人,可惜目前無人揭榜。仔細看,其實緙絲機比其他機子還要小半個身子,下面有兩根長長的竹踏板,上面放著一排彩色的小梭子,似乎比其他織布機結構要簡單多了,沒什么花頭精啊?
“看看容易做做難。”博物館研究員羅群邊說邊演示了一把:她坐在機子前的小凳子上,雙腳分開,踩住長踏板,腳一用力,上面的經線,就提了起來,“我們量過,身高不到1.58米就踩不到踏板,織不動。”緙絲的織造過程極其細致,在唐代就有了,宋代時更是成為皇家御用織物之一,常被用于帝后服飾、御容像和摹緙名人書畫。清代時,緙絲業中心移至蘇州。而且,操作緙絲機的織女光懂操作也沒有用。緙絲最大的特點,必須坐在機器上,先用毛筆把畫稿描摹到絲線上,然后將顏色填充織進去,所以織女必須有工筆國畫功底。
這臺緙絲機上,靜靜地放著一塊織了一半的布料,還是3年前蘇州的師傅做的。藍色的云彩,配紅色的花紋,很雅致。而機子下面,還襯了一張白紙,是一幅用鉛筆白描的祥云圖。
羅群指著旁邊的機子說,“這些機子要織什么花樣,程序都事先編進一個‘花本’里,織工只要按部就班就可以。而緙絲機沒有任何織法信息,只憑一張白描圖現場創作。一朵牡丹花瓣,從深紅、粉紅,到嫩白,怎么暈染、漸變,才最漂亮,需要作者有自己的審美。緙絲表演,就是一場美術創作。”
所以,這門技藝,沒辦法用機器替代,只能老老實實靠手工。像一件屏風,得紡織上兩年,價格也高。記者在展示柜里,看到一只卡包,上面有一只小小的鳳凰,就要賣幾百塊。“它的欣賞性遠遠大于實用性。”羅群說,這門技藝的傳承人在蘇州,杭州沒有專門的老藝人以及培養土壤,“再加上,它需要時間、耐心,不功利,這就更難找了。”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