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印染——讓面料更繽紛多彩
植物染料始于中國,遠在周朝開始就有歷史記載,設有管理染色的官職-染草之官-又稱染人。在秦代設有染色司、唐宋設有染院、明清設有藍靛所等管理機構。從大自然中萃取礦物與植物等染料,將青、黃、赤、白、黑稱之為五色,再將五色混合后攫取其它的顏色。商周時期,染色技術不斷提高。宮廷手工作坊中設有專職的官吏"染人"來"掌染草",管理染色生產。染出的顏色也不斷增加。到漢代,染色技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我國古代染色用的染料,大都是天然礦物或植物染料為主。古代原色青、赤、黃、白、黑,稱為"五色",將原色混合可以得到“間色(多次色)”。
青色,主要是用從藍草中提取靛藍染成的。能制靛的藍草有好多種,古代最初用的是菘藍,后來逐漸發現了蓼藍、馬藍、木藍、莧藍等諸種可以制靛之藍。赤色,我國古代將原色的紅稱為赤色,而稱橙紅色為紅色。我國染赤色最初不是用植物染料而是礦物染料,就是用赤鐵礦粉末,后來有用朱砂(硫化汞)。用它們給面料染色,牢度較差。周代開始使用茜草,它的根含有茜素,以明礬為媒染劑可染出紅色。漢代起,大規模種植茜草。但茜草不是正紅而是暗土紅色,后世逐漸發明了紅花染色技術,得到了鮮艷的正紅色。黃色,早期主要用梔子。梔子的果實中含有“藏花酸”和“藏紅花酸”的黃色素,是一種直接染料,染成的黃色微泛紅光。南北朝以后,黃色染料又有地黃、槐樹花、黃檗、姜黃、柘黃等。用柘黃染出的織物在月光下呈泛紅光的赭黃色,在燭光下呈現赭紅色,其色彩很眩人眼目,所以自隋代以來便成為皇帝的服色。宋代以后皇帝專用的黃袍,既由此演變而來。黑色,古代染黑色的植物主要用 櫟實、橡實、五倍子、柿葉、冬青葉、栗殼、蓮子殼、鼠尾葉、烏桕葉等。我國自周朝開始采用,直至近代,才為硫化黑等染料所代替。掌握了染原色的方法后,再經過套染就可以得到不同的間色。
隨著染色工藝技術的不斷提高和發展,我國古代用植物染料染出的紡織品顏色也不斷地豐富。有人曾對吐魯番出土的唐代絲織物作過色譜分析,共有24種顏色,其中紅色的有銀紅、水紅、猩紅、絳紅、絳紫;黃色有鵝黃、菊黃、杏黃、金黃、土黃、茶褐;青、藍色有蛋青、天青、翠藍、寶藍、赤青、藏青;綠色有胡綠、豆綠、葉綠、果綠、墨綠等。到了明清時期,我國的染料應用技術已經達到相當的水平,染坊也有了很大的發展。乾隆時,有人這樣描繪上海的染坊:"染工有藍坊、染天青、淡青、月下白 ;有紅坊,染大紅、露桃紅;有漂坊,染黃糙為白;有雜色坊,染黃、綠、黑、紫、蝦、青、佛面金等"。此外,比較復雜的印花技術也有了發展。至1834年法國的佩羅印花機發明以前,我國一直擁有世界上最發達的手工印染技術。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