縫紉設備行業轉型升級 人才是關鍵
今年春節,富士康停止招工的消息引起外界關注。作為全球最大的電子代工企業,以往每年的春節后,其門前喧囂的招工場面常見于各媒體版面。業內人士普遍認為,富士康停止招工,與富士康董事長郭臺銘此前宣布的“百萬機器人”有關。2011年7月底,郭臺銘曾提出富士康3年引入100萬臺機器人的戰略。
勞動力成本居高不下和招工難,讓制造業老板們不得不思考新的出路——推廣自動化。這在用工情況十分嚴峻的紡織服裝行業十分明顯,自動裁床、自動拉布機等前道設備市場占有率直線上升,電腦平縫機持續暢銷,自動縫制單元銷量成倍增長……
服裝制造向自動化、智能化方向發展,對縫制設備行業來說,既是機遇又是挑戰。機遇是轉型升級帶來的產品市場,挑戰是產品質量能否滿足轉型升級的需要。
自動化縫制設備的熱銷,讓很多企業看到了其中的發展機遇,紛紛上馬機電一體化縫制設備、控制系統等項目。但是該類產品由于技術含量較高,控制系統行對復雜,研制開發成本較高。此外,行業從事機電一體化的技術人才缺乏,既熟悉縫紉機技術又掌握微電子技術的復合型人才更是少之又少,這些都是縫制設備機電一體化進程中的不利因素。
企業的“企”字是由“人”和“止”兩部分構成,意味著人是企業的主體。近幾年,人才匱乏,尤其是創新型技術人才的匱乏,成為伴隨縫制設備行業發展過程的一大頑疾。這一頑疾如果無法治愈,將直接影響行業由大變強的進程。企業經營者必須重視起來,高速發展前期企業能否賺錢、能否上位也許拼的是成本、營銷能力,但在后發展階段,人才才是企業的立足之本、不敗之源。
當然,不可否認的是,近年來縫制設備行業也涌現出了一批優秀的科研工作者,他們孜孜不倦,努力鉆研,在縫制機械基礎理論、智能化控制、模塊化、參數化設計與制造及機電一體化產品集成研發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這些經驗和成果對加快行業機電一體化進程,極具現實意義和參考價值。為加快先進技術及優秀成果的應用普及,中國縫制機械協會電子電控專委會連續開展了兩屆
“縫制機械行業機電一體化技術研究與創新優秀論文”征文系列活動,以鼓勵科研人員理論聯系實踐進行相關技術總結。為此,《中外縫制設備》3月專門騰出“專題”欄目數十個版面刊登這些科研成果,后期我們還將推出創新新銳人物系列報道、質控先鋒系列報道等,以引導、支持行業發展。
可以預見的是,中國用工成本將繼續上漲,這跟政府的“十二五”居民收入倍增計劃相關,也與中國經濟發展到這一階段的必然升級相關。縫制設備生產企業自身也需在給員工加薪的同時,改進生產工藝,提高生產自動化水平。
機器人的興起已經不再是科幻小說中的場景,或許在不遠的未來,它們也會成為中國服裝工廠、縫制設備工廠的主角,而這都需要相關人才去實現。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