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和紡機提高智能化打造國際一流紡機
1999年底,常州市同和紡織機械制造有限公司紡機董事長崔桂生與5個股東湊了96萬元本金,創立了同和公司。當時只有靠租來的3間廠房和9臺舊設備開始做羅拉。現在,“同和牌”羅拉、搖架、集聚紡裝置的產品都已雄踞世界第一,市場占有率分別高達70%、40%、50%。在東方東路北側,同和有著20多萬平方米的現代化廠房,處處干凈整潔,井然有序。在羅拉加工中心,一臺臺德國、瑞士、日本、美國制造的高精度成套裝備正取代老式機床,即便是新進的國產設備,也一律是數控。
同和車間雖大,但工人不多。崔桂生表示企業不斷的更新機械設備,機械的智能化,自動化擴大了產業規模,同時也縮小了用工量。眼下,在轉型進入高端智能主機領域也是如此。在崔桂生看來,紡織行業屬于勞動密集型行業,在中國人口紅利逐漸消失之后,紡織廠只有提高設備自動化,才能減少用工成本,在競爭中勝出。今年1月,同和先后簽訂了160臺高端智能主機訂單,總金額達1.48億元;2月份,同和自主研發的th578j型集聚紡自動落紗細紗機,通過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組織的科技成果鑒定,主要技術性能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實現替代進口。
真正讓同和風生水起的,是在國內首先生產出無機械波羅拉。如今,同和羅拉已達10大系列100多個品種,年產500多萬節,產量、品種、質量均居世界第一。同樣,雙雙世界第一的的搖架、集聚紡裝置,也是通過技術升級征服國內外市場的。2004年,同和系列搖架批量投產,全面替代了進口產品,年產量達到300萬套;2006年,同和第一代聚集紡裝置批量投產,緊接著又升級為第二代、第三代,年產量擴至300萬錠,又是世界第一。
此外,中國現有的1.2億錠產能,90%以上是普通紡機,需要更新換代;而且,換代已經展開。比如,去年全國細紗機銷售約700萬錠,其中400萬錠是自動落紗細紗機長車。而同類紡機,從國外進口原本要3000元/錠,改造也要960元/錠,同和產品實現進口替代后,價格只要200元/錠。
因此,同和紡機依靠質優、價廉、技術先進,很快打開市場,得到眾多國內知名棉紡大企業認可,如山東魯泰、安徽華茂、南通大生、新疆溢達、聊城華潤等。2004年至今,同和連續多年被美國福布斯評為“中國最具發展潛力的企業”。
公司支持一切形式的科技研發和創新活動,為激發每位員工的創新潛能。公司設立員工創新獎勵基金,每年拿出銷售總額的3%,實行月月評獎發獎。同時,每年銷售收入的5%作為新產品研發經費,并允許失敗。
2011年,同和面向全廠設立了“諾貝爾創新獎”,初始獎金19888元,每年遞增1萬元。去年,首屆創新獎頒給了上海籍專家毛阿平。毛阿平是2年前從上海引進的專家,在他的主導下,同和細紗機實現當年設計、生產,當年形成銷售3000多萬元,成為同和棉紡細紗機領軍人。13年間,公司建起專家樓,廣招國內外專業人才;成立了高端智能化紡織機械研究中心,擁有科研人員近百人。雖然普通工人沒有增加,但高科技人才、高學歷人才、高級管理人才比重卻越來越大,公司3成以上員工具有大專以上學歷。作為國家火炬計劃重點高新技術企業,同和紡機擁有專利50余項,省級高新技術產品6項,成為棉紡粗紗機、棉紡集聚紡細紗機、毛紡集聚紡細紗機、自動落紗粗紗機行業標準參與起草單位之一。
靠著創新,高端智能化紡織主機正成為同和增長瓶頸的突破口。去年,同和的4億元銷售中,主機產品已經占到三分之一,而且利潤最高。今年第一季度,同和合同銷售額已達4億元訂單,相當于去年全年銷售額。同和作為聞名業界的“羅拉大王”(羅拉,是紡織機械中喂給、牽伸、輸出用的圓柱形回轉零件),已經從紡機核心專件向高端智能紡織主機成功轉型。崔桂生表示,按照頭4個月勢頭,今年公司銷售額有望翻番,主要增長點就是主機。崔桂生說,同和的夢想,就是造出世界上最好的紡機。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