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高危及紡企命運 棉花收儲負面效應加劇
棉花收儲機制在給紡企帶來了諸多困境的同時,理應保護了棉農的利益。然而種種現象表明,棉農對于目前的收儲機制卻并不買賬。去年棉花收儲價格雖然提高了,但棉花生產卻繼續萎縮。
棉花在服裝面料中所占的比重越來越輕,取而代之的是滌綸(聚酯纖維)、氨綸、錦綸、莫代爾等化學纖維。衣服面料成分的變化,與國內棉花臨時收儲政策不無關系。
始于2011年的棉花臨時收儲政策,如今越來越遭到市場詬病。國內外棉花差價倒掛、進口棉大肆沖擊國內棉花市場、棉紡企業生存陷困局等問題,正嚴重影響著中國棉紡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隨著棉紡織企業競爭的加劇,近期關于棉花收儲政策調整的呼聲更加強烈。盡管棉花收儲政策何時調整不得而知,但證券時報記者從對涉棉企業、貿易商們的采訪了解到,目前國內紡織企業遭遇到“三高”(高棉價、高差價、高庫存)現狀,使得國儲棉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尷尬。
中小紡企日子難熬
日前杭州蕭山召開的“中國進口紗”論壇上,雖然入場門票價格不菲,但依然吸引了近千名國內棉紡界同行,整個會場爆滿。大家都在相互交流信息,打聽各自的近況。這些不免讓人感覺到當下整個棉紡織行業的焦慮。
“相關部門已關注到棉紡織產業鏈的問題,十幾個涉棉部門已統一思想,認為國儲收棉政策應該做出調整。”中國棉紡織行業協會秘書長王青翠在會上向記者透露了行業的動向,“5月23日和6月18日,國家發改委分別召集相關涉棉部門開會,研究具體的棉花政策調整,大家都認為棉花政策到了調整時期,但具體怎么調整還在研究。”
然而,中國棉花協會卻表示,今年政策變化傳言不實,收儲政策仍將實施。如果說明年后棉花調控政策有所改進或調整,前提也是明確的:保證棉花產業持續穩定發展。
對于國內棉紡織企業來說,高棉價和高價差令企業在全球市場上喪失競爭力。
“這樣的高差價,讓我們根本沒法去國際市場競爭,不提美國澳洲,現在甚至比不過印度、巴基斯坦。如果按照目前國儲棉的價格來生產,企業幾乎沒有利潤。”浙江鑫海紡織有限公司供應部陳戰鋒如是說。
今年,國內棉花收儲價格為2.04萬元/噸,與國際棉花的價差達到每噸4000~5000元。由于棉花占紡企總成本的7成,如果使用國內棉花,企業每噸紡紗成本要多支出4000元左右,以每噸棉紗平均售價3萬元計算,多付成本達10%以上。
為減輕高棉價給紡企帶來的壓力,今年我國實行3:1的進口配額發放比例。也就是說,紡企要購買3噸國儲棉,才能獲得1噸進口棉花配額。
“大企業還可以依靠進口配額撐下去,但我們這種小企業卻無能為力。目前,僅有部分擁有競拍資質的企業才能享受到,大量中小企業根本沒有資格。”面對目前國內進口配額的發放制度,南通金鑫紡織有限公司負責人張永建顯得很無奈。
由于高棉價、高差價帶來的沖擊,很多企業迫不得已只能使用化學纖維來替代棉花。華潤紡織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狄慧表示,企業試圖重新開辟市場,已經將生產產品的30%轉向非棉產品。
針對國內紡織企業的生存現狀,中國棉紡織行業協會在今年6月對200家紡企進行了一次問卷調查,最終反饋的信息是,大型紡企尚好,中小紡企情況較差。
具體數據顯示,今年前4月,大型紡織企業開工率為90%,大部分小企業不足85%,虧損面為25%,1/3的企業在二季度訂單出現減少。“特別是5月以后,很多紡織企業基地出現了中小紡織企業關、停的現象。”王青翠補充說。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