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舊紡織品回收大有文章可做
廢舊紡織品的用途極其廣泛,尤其在產業用紡織品領域優勢明顯,其消納更是大有文章可做,如經過開松、加工的廢舊紡織品纖維,纖度達到22mm以上,可以重紡面料;達不到這個要求的短纖,可向汽車材料、建筑材料方向延伸。制作墻體材料、水泥增強材料、消防龍帶等產業用紡織品,成為消納廢舊紡織品的出口通路。
“十二五”進程過半,原生纖維作為非織造布產品原料所占的比重已越來越低,產業用六大領域正在逐步開始使用再生纖維代替原生纖維。部分醫用水刺非織造布已經開始使用再生滌綸短纖維;用再生紡滌綸短纖維制作的縫編非織造布被廣泛應用于購物袋、窗簾、床上紡織用品、建筑防水材料及鞋材等的制作;利用再生紡滌綸短纖維跟一些低熔點纖維混紡制作出的熱軋非織造布,已經被廣泛應用于醫用材料、護理衛生、服裝輔料、制鞋襯料、家用裝飾、汽車工業、航空旅游等多種領域;港寶、毛里布中底板等產品則已經完全不再使用原紡纖維。
2002年以來中國再生纖維行業進入產能擴充、技術進步的高速發展期。由總后勤部軍需裝備研究所牽頭,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中國資源綜合利用協會、北京服裝學院聯手推動廢舊紡織品循環利用,如今在產業規劃、立法進程和應用對接等研究均有較大進展,本刊將分上下兩篇呈現部分研究成果。
不同纖維成分劃歸各自產業用途
廢舊紡織品不僅品種多,還涉及各種不同纖維成分,如棉、毛、絲、麻、化纖、混紡。通常廢舊紡織品如果是棉、毛、麻等天然纖維制成的服裝,回收后經過再加工,可以制成復合材料、保溫材料和填充材料。化纖服裝回收后經過再加工,可作為再生纖維利用,制成產業用紡織品,如濾網、防水材料、復合材料、包裝材料,用于建筑、環保、農業、交通等領域。
我國廢舊紡織品產生量將超1億噸
按照一件衣物的平均壽命3~4年計算,如果我國平均每年每人在購置5~10件新衣物的基礎上,每年每人遺棄3~5件舊衣物。
我國城市人均年產垃圾440千克,全國年均垃圾總量為1.5億噸。據統計,我國城市垃圾中的廢舊紡織品占總廢舊物資的3.5%~4%。
據中國資源綜合利用協會預測,到“十二五”末,我國廢舊紡織品累計產生量將超過1億噸,其中化纖類為7000萬噸,天然纖維類為3000萬噸。
2011年我國廢舊紡織品產生總量達2600萬噸,綜合利用率不足10%,大部分沒有得到合理的回收利用。據統計,上海日均居民生活垃圾清運總量為1.05萬噸,其中,廢棄織物約占3%,上海每年混合在居民生活垃圾中,被填埋和焚燒處理的各類廢棄織物數量達13萬噸。2011年廣州市生活垃圾清運處理總量已達到504萬噸,紡織物垃圾占廣州市生活垃圾比重越來越高,從2004年的5.88%,到2009年已占到10.28%,廣州市1年紡織物垃圾就能達到幾十萬噸。
按照一件衣物的平均壽命3~4年計算,如果我國平均每年每人在購置5~10件新衣物的基礎上,每年每人遺棄3~5件舊衣物,我國13億人口年產舊衣物將達到39億~65億件。以棉花為例,一件T恤平均使用大約60克棉花,棉花種植要占用土地,使用農藥。如果舊衣物循環再利用,或生產再生纖維,有利于減少棉花的消費,緩解國內原料資源不足的問題。
大大減低我國紡織原料進口依存度
“十二五”期間,我國紡織品的消耗量將以12%的速度增長。當前,我國人均紡織纖維消費量為17千克,2015年將增加到21千克。
“十二五”期間,我國紡織品的消耗量將以12%的速度增長。2011年紡織工業消耗各類原材料4130萬噸,其中60%以上依賴進口。由于資源短缺,除桑蠶絲不需要進口外,我國每年需要進口大量棉花、羊毛、合成纖維生產用的石化原料,中國已成為全球紡織原料進口大國。當前,我國人均紡織纖維消費量為17千克,2015年將增加到21千克。
據測算,以年產廢舊紡織品2600萬噸、綜合利用率達到60%來計算,則可節約化學纖維940萬噸(相當于12個儀征化纖廠的年產量)、天然纖維470萬噸,由此每年可節約原油1880萬噸(相當于半個大慶油田的產量),節約耕地約1089333萬平方米,占全年棉花耕地面積的46%,并將大大減低我國紡織原料的進口依存度。
{page_break}
世界范圍內95%的紡織品都能回收
每使用1千克廢舊紡織物,就可以降低3.6千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節約水6000升,減少使用0.3千克的化肥和0.2千克的農藥。
當舊衣物作為垃圾被廢棄后,如果被焚燒,不僅消耗了煤炭、電力等能源,焚燒過程本身就會產生大量污染物,包括二氧化碳、燃燒后的灰燼等。如被填埋,不僅占用土地,所產生的有害物質還污染水土。因此,舊衣物被二次穿著、當作抹布,或翻修,繼續實現它的使用價值,延長使用壽命,可以減少織物垃圾產生數量,實現生活垃圾減量化。
將廢舊紡織品加工成再生纖維,可用作復合材料的骨架;對長度較短的不能紡紗的再生纖維,可用來制作工業用非織造布,用于汽車的隔熱保溫和沙發坐墊等。
國際回收局(Bureau of International Recycling,BIR)2008年在瑞典哥本哈根大學進行研究得出結論:每使用1千克廢舊紡織物,就可以降低3.6千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節約水6000升,減少使用0.3千克的化肥和0.2千克的農藥。紡織工業大量回收使用廢舊織物,與原生材料的加工生產相比,明顯減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
現在世界范圍內95%的紡織品都可以被回收,但是大部分廢舊衣服都被拿去填埋垃圾場。避免廢舊紡織品成為廢棄垃圾,管理優先原則是:首先減少廢舊紡織品的產生,如一衣多搭、二次使用;其次是資源化利用,如再生纖維使用,實現資源永續循環利用;最后,對無法再使用和再利用的織物的末端管理,采取填埋或焚燒處理。
{page_break}
節約生產同等非織造布35%能源
據統計,每噸舊衣服回收利用后,可生產0.99噸非織造布,等于節約了1.1噸紡織原料,同時還節約了生產同等非織造布35%的能源。
由于紡織原料來源于農業、畜牧業和石油化纖業,中國作為全球人口大國,織物原料的消耗量巨大,資源短缺是一個長期存在的問題。據統計,每噸舊衣服回收利用后,可生產0.99噸非織造布或0.99噸分色棉紗,等于節約了1.1噸紡織原料或0.8噸棉花,同時還節約了生產同等非織造布35%的能源,節約生產同等棉紗20%的能源。
《紡織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中明確提出,力爭在“十二五”末實現廢舊紡織品回收利用率基本達到20%~40%,要達到這一目標,則需每年處理廢舊紡織品不低于1000萬噸,需近500條回收利用生產線方能滿足處理需求。而在這一過程中,廢舊紡織回收再生產業將產生近百億元的產值。
僅少數城市部分社區設立回收渠道
“廢舊衣物回收箱”已經進入上海市的500個社區,2012年時996個回收箱的回收量為305噸,占上海市廢舊衣服產生量的3%。
我國目前只有少數城市的部分社區,設立廢舊衣物回收箱。從已經設置舊衣物回收箱的城市看,上海、杭州和深圳寶安區三個城市已取得顯著的效果,回收量大,將居民閑置的衣物回收后,捐贈給公益組織,實現了二次利用。
自2010年起,上海市綠化和市容管理局開始在全市試點舊衣回收,目前,“廢舊衣物回收箱”已經進入上海市11個區的500個社區,2012年時996個回收箱的回收量為305噸,占到上海市廢舊衣服產生量的3%。2012年4月起,杭州市政府啟動了舊衣服捐贈接收工作,在全市50個街道社區內設立了舊衣服捐贈點,打破了以往“每年一次”的接收頻率,按“每月一次”來回收舊衣物。2012年12月起,深圳寶安區在50多個小區設立衣物回收箱100個,回收舊衣物2143千克,通過公益組織捐出衣物335千克。
循環經濟重新審視產品生命周期
1990年,英國環境經濟學家珀斯和特納在其《自然資源和環境經濟學》一書中首次正式使用了“循環經濟”一詞。1996年,德國頒布《循環經濟與廢棄物管理法》,首次在國家法律文本中使用循環經濟概念。以循環經濟為指導來重新審視產品生命周期, 不僅僅要考慮產品的生產、銷售、消費問題, 還必須考慮生產前的原材料、能源的開發和獲取, 以及消費以后的廢棄物的處理問題。因此, 產品的生命周期擴展成“資源—生產—銷售—消費—廢棄物轉化為再生資源”的一個閉合循環過程。
循環經濟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將物質流動方式由傳統的“資源—產品—廢棄物”單程式模式,轉變為“資源—產品—消費—再生資源”閉合循環模式。通過在生產和服務過程中貫徹“減量化、再使用、資源化”(簡稱3R原則)的減物質化原則,實現資源利用的最大化和廢棄物排放的最小化,從而達到節約資源、改善生態環境的目的。
如果從循環經濟角度看,一件服裝進入廢棄階段,只有實現3R的再使用(reuse)、再循環(recycling),即再生資源利用、能源化利用(recovery),在一個閉合循環模式,即“資源—產品—消費—再生資源”的物質資源循環利用模式下,從資源再回到資源,才能促進經濟、環境和社會的協調發展。
目前,國內外對廢舊紡織品的處置方式主要有4種,即再使用(二次利用)、資源化循環利用(再生纖維加工)、能源化利用(焚燒)和填埋(當垃圾處理)。其中,再使用(二次利用)和資源化循環利用(再生纖維加工)是將廢舊紡織品視為可再使用和可再生資源的循環利用。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