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繭絲和國內繭絲綢產業現狀
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繭絲綢產業科學技術的明顯進步給這個產業注入了新的生命。其主要表現是繅絲、織造、印染的裝備水平快速提升,機電一體化用電腦管理生產是其主要標志。涂料染色印花、冷扎堆染色、液霧噴色染色、環保拔染印花、經軸染色、數碼織造、數碼噴印和多元纖維小浴比環保染色等新型環保節能減排技術得到開發和應用。
繭絲綢產業從傳統到現代,無論是國際還是國內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探究這種變化,順應這種變化,對于這個產業在吳江地區得到健康地、可持續地發展有著十分積極的意義。
一、國際國內產業發展現狀
1、世界繭絲綢產業現狀
(1)世界絲綢生產中心正在逐步轉移。近年來,絲綢業地區分布結構正在發生著較大的變化。目前,世界上近40個國家和地區有蠶絲業生產,過去絲綢主要生產國法國、日本、韓國等已相繼退出,世界絲綢業生產中心正在向以中國為首的亞洲等地區轉移,特別是印度、泰國、越南、巴西、烏茲別克斯坦等國的繭絲綢業發展迅速。2002年世界蠶繭和生絲總產量分別為83.71萬噸和9.57萬噸,其中中國和印度分別約占世界繭絲總產量的77%和15%左右。
(2)世界絲綢消費市場格局正在變化。歐美是高檔絲綢的主要消費市場且市場需求基本穩定,南美、中東和南非以及原東歐國家正在成為新興的絲綢消費市場,蘊藏著巨大的消費潛力。
(3)世界絲綢產業向著高品質化和多元化方向發展。蠶絲纖維制品重新回到其原有的高檔范疇,舒適、保健的“綠色”絲綢產品占據主導地位,藥用、食用等產品成為衣著外絲綢業的又一支柱產品。
(4)世界絲綢業逐步向技術密集型轉化。隨著現代技術和工藝應用于繭絲綢領域,絲綢業正在由傳統的勞動密集型加工業向生產技術密集化、產品高技術含量化轉化,繅絲自動化、絲織無梭化、印染無害化等成為絲綢業發展的主流。
2、國內繭絲綢產業現狀
(1)我國繭絲綢業在生產能力和總量上均居世界第一。2002年,全國絲綢工業總產值990.98億元,全國桑園面積1131.42萬畝,養蠶戶數990余萬戶,養蠶生產量為51.59萬噸,約占世界總產量的79%;桑蠶絲7.36萬噸,約占世界總產量的77%。目前,我國生絲和坯綢產量分別占世界總產的80%和45%以上,真絲印染綢、絲綢服裝和絲針織產品的產量也位居世界前列。
(2)絲綢產品出口在國際市場上具有主導優勢。據海關統計,2002年我國出口絲綢總額近40億美元。我國已同1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絲綢貿易往來。2005年,生絲和真絲綢緞的出口量分別占國際市場貿易總量的90%和70%。我國主導繭絲綢市場價格的能力逐步增強。
(3)國內絲綢消費明顯增長。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國內蠶絲被和絲綢家紡用品已成為市場暢銷、支撐行業發展的新亮點。目前我國每年消耗蠶絲被、絲毯等床上用品在500萬條以上,占蠶絲總產量的10%左右,加上其它絲綢產品的國內市場銷量,年消耗蠶絲量占總產量的30%左右。
(4)國內桑蠶基地分布已初步形成以“東桑西移”為特征的轉移態勢。“十五”期間,隨著當地經濟發展,中國東部傳統桑蠶產區土地資源日益減少,勞動力成本不斷提高,種桑養蠶明顯下滑。蠶繭產量下降了9.1%,共減少了50多萬擔蠶繭。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國家發展戰略的指引和政策的鼓勵下,中西部地區蠶桑業發展卻勢頭強勁。以廣西為例,2005年蠶繭產量為243萬擔,取代了連續十年中國第一的江蘇省成為“新科狀元”,而2001年廣西產量僅為52萬擔。與此同時,東部桑蠶產區也按經濟發展的規律進行著地域分布的調整,例如,江蘇省是“南桑北移”,浙江省是浙西南優勢產區正在形成。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