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紡織企業加快推進“東盟一貫制”模式
綜觀2012年,日本商社纖維業務的銷售額同相對利好的2011年度基本維持在同一水平。開拓“中國+1”等商業模式也因收效顯著受到業內專家的一致好評,大大加強了商社的綜合實力。但從去年年末開始的日元貶值,給企業利潤造成了非常大的影響,企業也面臨諸多不穩定因素。為提高纖維業務的收益率,日本各家商社逐漸確定了未來的工作重點,包括在東盟(ASEAN)建立系統化的體制;改善物流服務及效率;基于以綜合商社為中心的OEM(貼牌生產)并未達到商社的利益預期,所以進一步摸索更適合生存與發展的生產模式迫在眉睫。
根據日本纖研新聞社2012年度對商社纖維部門的業績調查顯示,被調查的28家商社的合計銷售額增加了0.1%達到32321億日元。除兼松纖維公司(2011年度聯合及2012年度單獨數字)增長了0.3%達到31984億日元外,2012年度,日本收入下降的纖維公司從2011年的3家躍升到了14家。盡管如此,但這并不代表服裝市場沒有利好前景,一些持不同觀點的人反而認為“商社的地位提高了”。
業務公司貢獻顯著
在沒有公布纖維業務銷售額的企業中,三井物產公司時裝事業部的銷售額約為2000億日元,雙日公司纖維事業部約為1000億日元。今年,帝人FRONTIER公司的排名也由第5位變成了第7位,帝人公司如果以制品事業集團的銷售額(2372億日元)來計算的話,將排名第3位。
受到近期日元貶值的影響,日本商社1~3月的收益大幅度減少,但是全年度業績表現良好的企業相繼出現。前半期得益于日元升值,大部分公司的收益呈現出明顯增長的態勢。比如,純利潤312.3億日元的伊藤忠商事纖維公司和經常利潤59.92億日元的住金物產纖維公司,他們的上述利潤都實現了有史以來的最高值,可以說,這兩家上半年積極創造利潤的業務公司的貢獻顯著。除這兩家公司外,其他大部分業務公司的業績也不錯,至少沒有出現不良債權的情況。
推進“東盟一貫制”模式
雖然日元貶值的方向還不明朗,但目前日趨嚴峻的競爭環境對于商社管理與運營的要求卻不低。目前,企業非常重視服裝等領域的零售業的直接貿易。此前企業雖然做了諸如“中國+1”、“中國+第三方”的調整戰略,但比起在中國直接生產產品,這些模式面臨著一系列困難。比如原材料及附件、輔料的采購,生產管理,物流流程等需要跨越多個國家。這就客觀地促使商社有了更多展示自己的機會。
對于日本纖維企業,很多公司把中國以外的采購比率“早期希望達到30%”,把替代中國的候補國家定為印度尼西亞、柬埔寨和緬甸。當然,日本企業也傾向和合作多年的中國企業聯手進入這些國家。在縫制加工方面,“中國+1”模式體現了較好的成本優勢,所以企業打算從原材料到生產加工的一系列環節都改造成“中國+1”的模式。
提升功能性成為差異化發展重點
在當今的日本市場上,差異化面料帶來了新的價值。除保暖、降低體感溫度、除臭等功能外,有些新型的面料、織物具有原來的面料所不具有的質感、風格與觸感,此類商品受到市場的偏愛。
從日常穿著到社交場合,人們對高性能面料及織物越來越重視,其用途也愈加廣泛。在這種情況下,各公司都在努力發揮優勢,利用長期積累形成的技術優勢,爭取獲得新的突破。例如,合成纖維制造商獨具匠心地開發出合纖織物獨有觸感的新型面料;紡織品制造商的研發方向則是靈活利用優良棉質面料的質感、發揮其吸濕性等,在提升功能性上做文章。
目前,雖然海外生產已成為主流,但仍舊有很多的面料廠商選擇在日本國內進行面料開發。之所以要在國內繼續保留研發基地,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對“研制唯一化產品”的期待。在服飾制造OEM(定牌生產)方面,面料這一突破口的重要性也不容小覷。本期將介紹日本面料制造商重點研發的差異化產品。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