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加拉服裝制造業的“血汗工廠”該如何避免?
常言道,災難是不可浪費的“機會”。遺憾的是,一些西方團體利用了最近孟加拉服裝制造業的悲劇事件,誘使他們的政府和一些全球零售品牌采取了一些只對這些西方團體有利的舉措,并試圖將這些舉措偽裝為對孟加拉及該國工人有利的東西。這些西方團體還轉移了人們對一項更有利于孟加拉的回應的注意力。
因此,消費者將孟加拉工廠不安全的工作條件歸咎于那些購買“廉價的”且往往非常時尚的服裝的公司,因為低價被指會導致安全措施縮水。歐盟(EU)提議,歐洲未來的貿易協議要賦予健康和安全考量“更加突出的地位”。迫于工會的壓力,美國已暫停對孟加拉商品的世貿組織(WTO)普惠制(Generalized System of Preferences )待遇,待孟加拉改善工廠安全標準、提升工人工資之后恢復。
為應對要求消除“廉價商品高昂的外部成本”的呼聲,以及懼于社交媒體成千上萬人的簽名抗議,歐洲很多品牌已經同意簽署《孟加拉消防和建筑安全協議》(Accord on Fire and Building Safety in Bangladesh),從而對孟加拉人擁有和管理的服裝工廠中的安全漏洞負起責任。
但對安全專家來說,這類協議悍然不顧事實,即保持安全標準完全是工廠管理者和老板的責任。要知道,發生火災的大樓是有消防出口的,只是被管理人員封上了。這些管理者也都是孟加拉人。大多數美國品牌之所以正確地拒絕簽署這些協議(這些協議要求簽署者在工廠出問題時承擔法律責任),原因就在這里。
通過從這些由孟加拉本地人擁有的工廠購買服裝,西方品牌實際上促使孟加拉工人的生活狀況出現了一項最明顯的改善。正如在中國,幾十年來的出口活動最終導致勞動力短缺,進而帶來工資和工作條件的迅速改善。孟加拉服裝行業提供了400萬個就業崗位——大部分給了女性,并為一個仍未實現全面“自由化”改革的國家提供了增長的動力。同樣的改革在1991年之后曾促使印度實現轉型。
通過向孟加拉供應商施壓、要求其在條件不成熟的情況下增加工人工資,勞工組織將剝奪孟加拉國的低成本優勢,從而導致孟加拉的商品在全球市場上喪失競爭力。一直試圖影響孟加拉悲劇善后處理的“工人權利共同體”(Workers’Rights Consortium)辯稱,一部分利潤可以簡單地轉化為更高的工資。這當然是一種謬論,因為全球服裝行業競爭非常激烈,不存在可轉化為更高工資的額外收益。
此外,工會化和安全之間沒有關聯。過去的四十年里,美國的工會覆蓋率降到了極低的水平,但工業生產中的火災卻變得極少發生。盡管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工會,但越南和中國的服裝行業也很少發生火災。此外,工會官員會成為安全專家的想法是不切實際的。
同樣地,這些出于愧疚而承擔起(不受它們控制的)孟加拉工廠安全責任的西方品牌,也難保不會將生產悄悄地轉移至公司治理體系更加完善的地方。因為未來發生火災的可能性無法排除,受到連累的可能性依然是切實存在的,所以何必冒險?事實上,美國迪士尼(Disney)已經表示將搬出孟加拉。因此,從這些方面來看,孟加拉及其服裝工人將會蒙受損失。
改善孟加拉工廠安全狀況的合理方式不是讓西方品牌當替罪羊,而是承認事故應歸咎于那些麻木不仁、忽視安全問題的工廠老板。
如果西方政府要在工廠安全方面發揮有益作用,它們需要做的是利用美國國際開發署(USAid)等援助機構,為孟加拉等國所有工廠提供技術專家。其他所有舉措不僅沒有意義,還會帶來無盡的損害。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