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采摘費用劇增種棉效益嚴重下滑
河南安陽,中國農科院棉花研究所實驗農場的一塊棉田看著很是特別。和其他地塊吐絮待摘的棉株不同,這塊地的棉株除了枝杈間掛滿白嘟嘟的棉朵,渾身上下竟找不見一片葉子,整個地塊一眼望去,像浮著一層又松又厚的雪花。
一臺車頭頂著兩排鐵梳子、駕駛室后背個鐵籠子的四輪拖拉機馬達轟響開進地里,棉朵被鐵梳子像理發一樣剪斷、揪下,再被螺旋桿像舌頭一樣卷進后面的鐵籠。僅僅10來分鐘,一畝多地的棉田就被剃成了“光頭”,機車后面只剩下仍長在地里卻“一絲不掛”的棉株。
這場國產復指桿式采棉機的現場作業演示,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大棉花種植區的政商代表和棉花種植大戶。一位參觀者邊追著采棉機拍照,邊念叨著“(機采棉)這一天終于要來了”。
其實,這一天是不得不來,而且是必須要來的。
人工采摘費用劇增種棉效益嚴重下滑
在我國糧棉油三大作物中,一直沒有實現機械化收獲的,迄今為止只有棉花。以致每到采棉季節,棉田里從早到晚到處都忙碌著包裹頭巾的采棉女。但是現在這樣的場景,越來越難以為繼了。因為采棉工已經貴得讓你幾乎雇不起。
現階段,我國棉花生產的人工費用已經達到1000元/畝上下,占總成本的50%,而其中一大塊是被人工采摘費用占去的。在長江、黃河流域棉區,人工采棉費用為400~500/畝;在以新疆為主的西北內陸棉區,這筆費用竟已高達660~1300元/畝。“即使這樣,到內地雇采棉工現在也是越來越難了”,來自新疆的一位代表說。
江蘇射陽縣原銀棉花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徐廣軍說,他們縣是全國聞名的種棉大縣,10年前全縣種棉面積高達120萬畝,但現在已經縮減到了10萬多畝。他認為人力成本上漲,特別是人工采摘費用上漲,是導致棉花生產效益下降、播種面積縮減的主要原因。
中國農科院棉花研究所長李付廣認為,棉花手工采摘條件艱苦、用工量大,現時環境下,雇工價格低了找不到人,價格高了種棉農民又沒有合理的收益。高成本低效益之間的矛盾越來越突出,解決的辦法別無他途,只有盡快在各大棉區推行采棉機械化。
配套技術加快跟進機采研發日臻成熟
棉花是我國重要的經濟作物,在國民經濟中具有舉足輕重的戰略地位。目前全世界棉花30%已經實現機械采摘,其中美、澳等國機采率已達100%,西班牙、希臘等國也部分實現了機械采摘。
我國棉花機械采摘起步較晚,大型自走式棉花收獲機主要依靠進口,這成為制約整個棉花生產機械化水平的瓶頸。新疆是我國棉花最大主產區,經過近10年的引進使用和自主研制采棉機,目前兵團農場的機械收棉水平,已基本接近先進國家。但是由于大型棉花收獲機動輒一二百萬元的昂貴價格,加上相應配套機具和保養、維修費用,一般企業和個人很難承受,目前只限于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推廣應用。
與新疆棉花產區適宜推廣應用大型采棉機不同,我國長江、黃河流域兩大棉區棉農眾多、種植地塊相對分散,適合推廣應用中小型采棉機。近年來,由農業部南京農業機械化研究所承擔的行業科研專項“華北棉區棉花全程機械化關鍵技術與農藝技術研究與示范”,對指桿式棉花收獲機的配置形式進行了改進設計,研制成功了可以不對行收獲,結構簡單、性能優越、造價低廉的新型自走指桿式采棉機。這次參加現場演示的采棉機,每小時可收獲棉花7~11畝,采凈率大于93%,含雜率小于12%。安陽現場作業的機械表現,也受到了參觀者一致好評。
快樂植棉已成方向切勿坐失大好機遇
和機械收割玉米、小麥相比,機械采棉對棉花從品種到栽培、再到后期管理,乃至到對結鈴吐絮、化控落葉時間等多個方面,都有相當嚴格的生產技術指標要求,這也是機采棉一直難于快速推廣的一個重要原因。
近年來,我國棉花科技工作者勤奮攻關,已經在以上各個環節取得了比較滿意的科研成果,特別是在適合我國三大棉花主產區機械采收的早熟品種培育方面成就卓著,可以為推廣棉花機采提供多個優質棉花品種。同時,由于我國已經實現了棉花從整地到播種和防控的機械化,如果認清棉花生產的發展趨勢,抓住轉型升級的難得機遇,就一定可以成功實現棉花工作者世代期盼的“全程機械化”。
“以棉花機械化采摘為標志的棉花生產全程機械化,是我國棉花生產現代化的唯一方向,這一步我們必須要走。如果不走,這個產業就會衰亡,我們不能讓棉花產業因此毀在我們這代人手里。”面對前來觀摩的數百名代表,10年就提出“棉花種植規模化、栽培輕簡化、全程機械化”構想的時任棉花研究所所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喻樹迅言辭異常懇切。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