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棉紗加快退出中國市場步伐分析
首先,印度棉紗在價格、品質、交貨等諸方面的優勢正逐漸被削弱。由于印度、巴基斯坦等紡紗企業配棉的主要原料是印度S-6、J34等,且100%是皮輥棉,雖然棉花長度、強力等指標得到了保證,但手摘棉三絲問題突出,另外短絨含量明顯高于中亞棉、非洲棉、美棉、澳棉等,在紡C32S及以上棉紗的品質上已逐漸被烏茲別克斯坦、土庫曼斯坦、越南等紗廠迎頭趕上或超越,更主要的是印度紗大多無法保證“包漂白、包染色、包上機”,而中亞、美國及其它南美、臺灣甚至部分東南亞紗廠產品敢接“包染色、包漂白”的訂單。另外,印度棉由于近幾個月出口快速上升,在中國市場甚至超過美棉,因此棉花CIF報價甚至高于西非棉,貼近美棉,而且報價大多不隨ICE盤面的波動而調整,棉紗出口CIF報價競爭力也不斷下滑。
其次,中國織布廠、進口商的選擇空間大增。2012年及以前,中國進口棉紗的產地僅集中在巴基斯坦、印度、印尼、馬來西亞、泰國等,規格也僅C7S-C32S,40S及以上普梳、精梳紗的進口量非常少,但隨著中國棉花等原料價格同世界市場“脫軌”,紡紗人工成本大幅上升,對棉紗進口的大門“敞開”,不僅印度、巴基斯坦等紗廠、出口商看到了爭搶中國市場份額的機會,烏茲別克斯坦、土庫曼斯坦、土耳其、墨西哥甚至美國、阿根廷等等國家也開始向中國市場大肆推銷棉紗,而且由于寄售制的廣泛存在以及中國布廠、服裝廠等訂單轉向“小而雜、下單緊、交貨期短”,單次采購棉紗的數量大幅降低,印度大型紗廠、布廠的競爭力下滑。
再者,印度紗廠也正在加快產業化升級,產品向高支、緊密紡、渦流紡及差別化纖維方向發展,低端紗、低支紗市場逐漸讓給其它東南亞、孟加拉國及非洲國家。一些青島、張家港及浙江寧波、杭州等地進口商表示,自2012年以來明顯感覺在印度紗廠、出口商C32S及以上支數的棉紗線的報價比例增長,精梳32S、精梳40S、精梳50S甚至精梳60S的棉紗已經成了“大路貨”,5萬錠以上紗廠的產品結構已同我國中型棉紡廠的產品基本一致,紗廠的利潤得到進一步提升,而成本可控性較強。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印度紡企氣流紡的設備比例較低,OE7S-OE21S的供貨量比較少,主要是考慮歐洲、美國及其它發達國家對環錠紡、緊密紡等產品的需求較大,雖然印度棉紗的出口量下滑,但利潤和紡織品服裝的出口金額卻持續增長。
最后,印度紗廠的合同信譽有待提高,大量印度、巴基斯坦等出口商的介入雖然使買家支付信用證銀行的選擇放寬,但買賣雙方直接溝通減少,出現質量問題不僅索賠困難,最終大多不了了之。相對于進口棉花已經形成非常完善的商檢、驗貨、索賠、仲裁制度不同,棉紗因生產、檢驗、交貨等環節比較復雜,一旦紗線某一個指標出現質量問題,幾乎整批紗、整柜、整個合同都面臨做廢、索賠的情況。少數大的印度、巴基斯坦棉紗出口商提出部分損失前提墊付制度,而且由出口商協調紗廠進行賠付,但大部分出口商一旦出現品質問題,則只允諾買家協調紗廠盡早進行檢驗、賠付,買家的風險較大。另外,對于部分中國布廠、進口商而言,印度一些紗廠因棉花價格上漲,因棉紗線CIF報價上漲以及因國內需求旺盛而不給買家裝船、發貨的現象也時常存在,甚至個別紗廠明確提出提高價格重簽合同,否則合同自動撤消,有的則希望由買家適當給予差補,有的要減少合同供貨量或由賣家給買家適當資金補償取消合同,而中國進口商大多已經根據裝運期提前同布廠、下游需求方簽訂銷售合同,一旦漲價,不僅計劃中的利潤被吞沒還可能產生部分虧損。
隨印度、巴基斯坦等紗廠產品向中國大中型棉紡廠靠攏,雙方產品的競爭力都在下降,中國布廠、服裝廠減少印巴棉紗用量的趨勢已經形成,印度出口商、貿易商將轉向白坯布、高支高密坯布以及面料、服裝等,下游產品將加快進入中國市場,搶占中國布廠、印染廠和服裝廠份額。隨著中國買家的詢盤較少,印度出口商也正在積極的開拓其他市場,紗廠的庫存有所增加。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