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服裝企業凈利潤下降
受經濟放緩、需求疲軟、電商沖擊等因素影響,服裝企業關店潮愈演愈烈,即使是波司登、佐丹奴等大牌服裝商也難逃關店的命運。近日,波司登發布截至2014年9月30日的中期財報顯示,在今年半年時間內,波司登已經關店3436家,凈利潤大幅下滑22.5%。同時,佐丹奴日前發布的三季度財報也顯示,第三季度單季凈關閉零售店74家。
事實上,類似服裝品牌在國內進行“縮鋪”并不是新鮮事。美特斯邦威2013年年報就顯示,公司在全國擁有直營和加盟店比2012年縮減了200多家,因為“國內市場幾近飽和,難以容下太多店鋪”。
與此同時,隨著消費需求越來越個性化,紡織服裝業的產品更新速度也越來越快,導致一些時裝的生命周期也愈加短暫,甚至有些服裝從銷售到下架僅有1至2個月的時間。統計數據顯示,當前,我國服裝行業中80%的企業利潤都在下降。
服裝企業應該如何應對關店潮?如何扭轉利潤下降的趨勢?
有業內人士分析認為,國內一些服裝企業之所以遭遇生存困境,一方面是由于很多服裝企業不重視市場潛在需求的挖掘和分析,以及在技術、設計上的研發投入,而只是依靠市場貨品的暢銷程度來決定企業的生產計劃,導致企業跟不上市場變化的步伐;另一方面,隨著互聯網的全面覆蓋,方便、快捷、實惠的網購模式越來越受到廣大消費者的青睞和認可,這也成為導致服裝企業關店熱潮不退的關鍵因素。此外,隨著人口紅利時代的結束,中國紡織行業在國際競爭中的人力成本優勢已基本不復存在,日益上漲的勞動力成本壓力對于一些處于困境的服裝企業無異于雪上加霜。
據了解,自2011年以來,中國紡織工業總量規模增速較本世紀第一個10年明顯放緩,而紡織行業生產要素成本持續提升,人均工資以年均超過10%的速度增長,使得中國的人力成本遠高于發展中鄰國。同時,中國紡織原料制約日益顯現,高品質棉花供給嚴重不足,棉花價格近3年也持續高于國際市場30%以上,化纖開發應用不足,再生纖維加工技術及回收渠道發展滯后。此外,中國政府在面對資源環境矛盾突出的情況下,在低碳、環保方面的監管標準及任務要求也更趨嚴格。
對此,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會長王天凱在前不久召開的首屆“十如”論壇上表示,新常態下,加快紡織服裝行業的轉型升級,提升全要素生產率與可持續發展能力,有效破解資源環境瓶頸制約,更好地參與國際市場競爭和全球產業分工,是中國紡織行業發展所面臨的緊迫任務。未來,紡織服裝行業將大力推動中國企業“走出去”,到海外投資建設紡織原料基地、加工基地以及研發中心、營銷渠道等,有效彌補國內產業體系的薄弱環節,同時通過擴大跨國資源配置,促進全球產業分工布局優化。
值得關注的是,面對新的互聯網市場,服裝產業要轉型升級,實現更好更快的發展,就必須在新常態下,加快渠道創新與產業融合,加強服裝與科技的緊密融合,通過新技術的引入全面提升企業的反應速度和效率。業內專家也表示,互聯網電商時代,服裝企業轉型升級已成必然,但要站穩腳跟,還必須不斷研發創新,將科技進步作為企業轉型升級的首要著力點。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