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造業正處在由“大”到“強”的關鍵階段
近年來,中國制造業正處在由“大”到“強”的關鍵階段,已有的發展條件是制造業轉型的基礎。龐大的市場規模優勢、完善的產業配套優勢、多層次的空間梯度優勢、升級中的消費需求優勢,這些優勢內生于成長中的中國市場,是推動“中國制造2025”的核心自發力量。
國務院日前印發《中國制造2025》,部署全面推進實施制造強國戰略。這是我國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是科技創新的主戰場,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當前,全球制造業發展格局和我國經濟發展環境發生重大變化,必須緊緊抓住當前難得的戰略機遇,突出創新驅動,優化政策環境,發揮制度優勢,實現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
一、從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轉變,是現實發展的迫切需要
《中國制造2025》提出通過“三步走”實現制造強國的戰略目標。其中,到2025年邁入制造強國行列是第一階段目標。我國從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轉變,既是愿景,更是現實發展的迫切需要。當今,世界發達國家紛紛制定以重振制造業為核心的再工業化戰略,促使高端制造回流。與此同時,中低收入國家依靠資源、勞動力等優勢,以更低成本承接勞動密集型制造業的轉移。由此對我國形成“雙向擠壓”的嚴峻挑戰。如果在高端制造領域競爭不過歐美日等發達經濟體,在低端制造領域又拼不過東南亞、南亞等發展中國家,曾經風靡世界的“Made in China(中國制造)”不僅沒法“強”起來,恐怕連已有的“大”也保不住。
從已有的國際經驗來看,大國制造業的轉型一般不同于中小經濟體,因為大國制造業的轉型時間和空間慣性往往更大。無論從何種維度上看,中國都是一個典型的大國:人口數量龐大,國土面積廣袤,經濟規模世界第二;與之相伴隨的是,產業體系完備,區域差異顯著,發展模式多元。更為關鍵的是,中國當前的消費需求已進入一個“量增質提”的階段,即消費規模在擴大,需求層次也在提升。這些大國特征意味著中國制造業發展可能要走一條與以往發達國家并不相同的道路。雖然受到前后的“雙向擠壓”,但若能利用好我國自身的各種優勢,也是可以“兩面迎敵”而不懼的:在高端制造業以綜合優勢與發達國家同臺競技,在中低端制造業擺脫要素依賴與發展中國家短兵相接。
二、龐大的市場規模優勢推動企業創新驅動發展
過去30多年的高速發展使中國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工業化城市化的巨大潛力和中等收入階層的壯大決定了國內市場規模會持續擴張,這將是中國未來發展轉型的基石和內在推動力。市場規模是企業層面或產業層面規模經濟得以發揮的基礎,規模經濟意味著企業層面或產業層面更低的生產成本、更高的生產效率和更強的競爭力。更重要的是,在充分的市場條件下,龐大的市場規模會引發更為激烈的市場競爭,擁有更低生產成本、更多技術創新、更優產品質量、更好市場信譽的企業會因此獲得巨大市場份額和利潤空間,這將對企業的生產、技術、經營等多種層面的創新形成正向激勵和反向倒逼,而創新能力正是“中國制造2025”所倡導的首要戰略目標。當前,越來越多的中國制造行業在巨大的國內市場需求和激烈的競爭環境中不斷創新、成長,并因此獲得了強大的國際競爭力。如工程機械行業、家電行業、通信設備行業等領域,這些行業中的不少企業憑借自身的創新能力或資源整合,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得以生存并發展壯大。
三、完善的產業配套優勢有助于優化產品結構提升生產效率
當前,我國制造業規模已居世界第一位,形成門類齊全、獨立完整的制造體系。完善的產業配套優勢,一方面使高端制造業發展有其上下游輔助配套和需求市場,優化了制造業的產品結構;另一方面則意味著不同類型、不同要素密集度的加工、生產、組裝等制造環節相輔相成并各自發揮其作用。“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過渡,并不是不要中國制造,而是要改進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以形成“精細化制造”。中國未來仍然要做“世界工廠”,這個“工廠”生產出來的產品要“質優價廉”而不是“質次價廉”,而且“質優價廉”來自于較高的勞動生產率和綜合配套優勢,而非較低的勞動成本和資源消耗成本。
四、多層次的空間梯度優勢維持中低端制造業的傳統優勢
廣袤而差異化的國土空間導致我國區域間的不均衡發展。東中西部的巨大發展差異是我國區域協調發展的難點所在,但也是延續并維持已有比較優勢的潛力所在。雁陣模型理論認為,產業會隨著地區要素稟賦的變化而進行跨區域再配置,形成有梯度次序的“雁陣”空間發展模式。具體到我國,東部地區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在當地已不具備優勢的情形下向中西部地區轉移,在生產流程改進升級的基礎上可以維持原有的比較優勢。更為重要的是,中國特有的勞動力規模及結構決定了這些產業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仍具備一定的競爭力,產業空間梯度轉移延續了中國制造業的傳統優勢并維持其轉型“不斷檔”,避免我國經濟因“離制造化”、“離本土化”而形成“空心化”的不利局面,最終形成東中西部區域間互補的制造分工體系,從而形成大國制造業的綜合競爭優勢和持續發展優勢。
五、升級中的消費需求優勢促進產品質量、標準、品牌、服務不斷提升
隨著國內人均收入的持續增加,有較強消費能力的中等收入階層也在不斷壯大,消費者對消費品質量、標準、品牌、服務等附加值的需求不斷提高。消費轉型倒逼供給轉型,這預示著作為供給者的企業,必須給消費者提供質量更優、標準更高、品牌更響、服務更好的產品,需求升級正是產品升級的動力所在。
六、把智能制造作為廣東制造業的主攻方向
充分發揮我國優勢,用足用好中國已有的制造業基礎,順市場之變化而為,有利于推動實現《中國制造2025》所定下的“創新驅動、質量為先、結構優化”等基本方針,從而最終在2025年達成中國制造業又“強”又“大”的目標,為中國制造2035乃至中國制造2045打下堅實的基礎。但對具有不同基礎的各地區而言,奔向中國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應有所差異。區域發展模式的多元化意味著各地區應該著眼于自身發展條件,找準本地區制造業的突破口,而非一哄而上,忽略已有稟賦特征。廣東作為我國東部沿海制造業發展起步較早、創新能力較強、工業化信息化融合較好的地區,就已有的條件和發展趨勢來看,應該把智能制造作為廣東制造業的主攻方向。
相比全國其他地區而言,廣東企業更早感受到了制造業轉型的壓力,也更早地試水以機器人、柔性生產、自動化、數字化、網絡化、定制化為主的智能制造模式,以滿足越來越個性化的需求和越來越快速的技術與產品更新。廣州、深圳、佛山、東莞等城市的智能制造已初具規模,正引領著新一輪的制造業升級。作為我國開放度最高的地區和第一經濟大省,廣東企業更切實而敏感地感受到了國內外需求的變化,加之內外部市場條件的倒逼,珠三角各市在后金融危機時期著力推動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積極實施“設備換人、機器換人”和“生產線與生產系統”改造工程,加快珠三角智能制造示范基地和珠江西岸先進裝備產業帶建設。不僅高端裝備制造等行業,傳統紡織、服裝、家電等行業也在“互聯網+”的基礎上逐步實現機器自動化生產、柔性定制化生產等智能制造模式。未來,廣東智能制造的主攻方向應主要滿足制造業升級和發展規劃之要求,更多地強調利用智能技術和網絡技術提升制造業的產品質量、技術水平和商業模式。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