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頭的大牌該如何面對未來?
當時尚界有趣、有意義的跨界產品越來越多,在新媒體平臺與粉絲的互動越來越個性化,這一切都足見品牌對能給消費者提供“別致的體驗”有多么空前重視,而不像從前,只用價簽來閃瞎土豪的視線。
人民幣的這個噴嚏,打出了二十余年來最大跌幅,各奢侈品大牌若全無警醒和動作自然是不可能不應該。但如果就此認為大牌要“哭暈在廁所”,那也大可不必。都說危機危機,危中尚有可回旋之機,何況這一回,既不是“跳水”,更不是“貨幣戰爭”呢?
2014年,當來自中國的海外游客高達1.17億人次、中國消費者在海外貢獻的奢侈品消費總計 810億美元,甚至占到歐洲市場所發生的奢侈品消費三分之一時,中國國內奢侈品消費卻同比下跌 11%。這組來自Fortune CharacterInstitute《2014年中國奢侈品報告》、對比鮮明的數字,難道還不足以讓人深思:“不差錢”的那部分中國人卻不愿在國內購物,僅用價格因素就能夠說明一切問題?
是時候說說奢侈品在國內外的服務差距了。另一份來自羅德公關和益普索市場研究機構的中國奢侈品報告表明,有高達92%的中國消費者不滿意品牌在本土市場的服務,他們首選海外購物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中國本地市場銷售人員的知識欠缺與不盡如人意的客戶服務。被詬病已久的“高高在上,愛理不理”只是服務欠缺的表現之一和淺層問題,很多大牌的店鋪已拓展到二三線城市,但當地店員的能力和素質參差不齊,在面對銀子充足卻并不明白自己要什么的顧客時,根本不知道如何去建議,又遑論去發掘和引導?如果把服務的專業性、體驗的完善性這塊短板補上夯牢,那么,大牌的敏感神經是否也就不用再跟價格綁得那么緊之又緊?
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日新月異和消費者的年輕化,價格之外能否提供更多科技范兒、潮范兒的增值體驗愈來愈受到品牌和顧客雙方面的重視。研發新型面料、與可穿戴智能配飾攜手、善用社交媒體……才是奢侈品跳出價格局限,在今時今日攻占用戶心智,提升品牌含金量和吸引力最管用的殺手锏。
Google Glass出現在Diane von Furstenberg 的T臺,Burberry先是把秀場搬到社交媒體上,日前又在自己的彩妝概念店引入高科技虛擬試用,想要任何顏色的指甲油都能輕易試個遍。著名的“紅底鞋”品牌 Christian Louboutin甚至推出基于品牌標志性紅色的圖片濾鏡 App——“Louboutinize”,可在App Store免費下載,擁有堪比迷你時尚雜志的圖片編輯功能:Rouge濾鏡可將你拍攝的一切渲染成Louboutin紅,感覺就像是在紅外線下看到的景象;美腿功能可以給照片換腿,想要Dita Von Teese、足球明星、芭蕾舞者甚至是馬的“美腿”,悉聽尊便;而扭曲畫面功能能使照片水晶化,看上去就像有多個水晶切割面。品牌不但鼓勵用戶把“Louboutin化”的照片上傳到社交網絡上與更多人分享,更計劃每月或每隔兩月就推出新的濾鏡,越玩越嗨,簡直是要染紅全世界。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