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行業:結構性產能過剩的矛盾突出
新常態下,紡織工業增長速度也從過去兩位數增長下降到一位數,過去高速增長時增加的產能出現過剩。大家還沒有忘記,由于全行業虧損,1998年全國開始了第二輪壓錠調整,經過3年實際壓縮960萬錠。到2000年,我們有棉紡紗錠3443萬錠,壓錠在當時全行業虧損的情況下,是必要的。壓錠后國企改制,淘汰落后,分流人員,債轉股,財政補貼,企業輕裝上陣,1999年全行業扭虧,2000年全行業實現盈利。
2001年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市場開放棉紡工業開始新一輪的發展,紡織品出口增加,對紗線需求持續增長,到2014年,全國紗錠數達到1.3億錠。從2011年開始國家實施棉花高價收儲政策,棉花價格一度超過國際市場6000元/噸,加上國際金融危機,國內外需求減少,而棉紡勞動力成本卻不斷上升,孟加拉、越南、印度、巴基斯坦等憑借低勞動成本和棉花自由采購的低價優勢,擠占了中國在國際市場的份額,棉紡工業增長速度開始下降。
到目前為止,棉紡實際開機率僅為60%,有大約5000萬錠產能閑置,多數小企業停產關廠,連續三年每年棉花使用量不超過800萬噸。這種情況的出現,也是世界發達國家經歷過的必然現象,產業轉移也是必然的。但是,要保持中國棉紗制造優勢,轉型升級、實現自動化生產、智能制造、以互聯網+紡織的兩化深度融合的發展模式被提出來。
今年3月,環保部下發了《紡織染整工業水污染物排放標準》(GB 4287-2012)修改單。其中,涉及紡織行業污水排放標準的修改較多,包括調整COD排放限值,增設“總銻”的排放控制要求(0.1mg/L)等,并對紡織染整廢水進行專門收集和集中處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國家對大氣污染的標準也出臺嚴格要求,各地強令企業增加定型機尾氣處理系統也十分嚴格,可見,環保形勢將更加嚴峻。
與棉紡業有所情況不同的是化纖工業,2014年下半年起,國際原油價格大幅下降,PTA價格跌至4500元/噸左右, 聚酯長短絲價格隨即下降,加上需求不足,化纖價格低迷,化纖工業出現嚴重困難。2014年化纖產量4390萬噸,而“十二五”規劃到2015年末是4100萬噸,化纖“十二五”規劃提前兩年完成。化纖占紡織纖維加工總量的82%,目前開機率約70%,僅在今年計劃投產的聚酯滌綸產能將達到366萬噸。 過快的產能增長,致使競爭加劇,效益下降,產能結構性過剩矛盾依然突出。最近,國內最大的PTA生產企業遠東石化宣布破產。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