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外貿積聚新能量 尋找機遇守望春天
中國外貿守望春天
中國進口表現依然疲弱主要可以歸因于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下挫。鐵礦砂、原油、糧食、成品油等主要大宗商品進口量增加,煤、鋼材等進口量減少,主要進口商品價格普遍下跌。
對于大宗商品價格,美元強勢周期可能結束,大宗商品受貨幣因素影響可能出現反彈,進口商品價格亦將反彈,這對緩解PPI長期負增長、推高CPI將產生重要作用。
中國11月外貿數據表現糟糕,出口“五連跌”、進口史上首次“十三連跌”……年關將至,中國外貿也在寒冬中尋找新機遇。
專家指出,當前全球有效需求不足,國內經濟結構調整,在國內外雙重因素作用下,外貿出現下滑,但同時也倒逼外貿企業加快轉型升級,重塑產業結構,促使整個行業提質增效,盡快培育出新的貿易競爭優勢。商務部發布的相關報告預計,2016年,中國外貿發展的政策環境將進一步優化,外貿競爭新優勢和新動能也在不斷積累。
進出口不理想
在全球經濟普遍下滑、需求疲軟的態勢下,中國外貿也難獨善其身,11月外貿數據表現低于預期,進出口增速持續為負值。
海關總署最新數據顯示,2015年前11個月中國進出口總值22.08萬億元,下降7.8%,完成全年外貿增長6%左右的目標已難上難。具體來看,11月出口同比下降6.8%,連續5個月下滑,差于預期的下降5%;進口同比下降8.7%,大幅好于預期的兩位數跌幅,連續13個月下滑,為有外貿數據記錄以來首次出現;貿易順差541億美元。
九州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鄧海清表示,整體而言,盡管進出口同比均為負值,但是均好于10月份。從貿易類型上看,一般貿易回升幅度好于加工貿易。
海關總署表示,中國11月外貿出口先導指數為32,較10月回落0.8,表明明年年初我國出口壓力仍然較大。
商務部報告指出,綜合考慮,預計2015年全年中國出口規模將基本與上年持平,全年進口將呈現較大幅度下降,并拖累總體進出口出現下降。
在近日發布的《2015年前三季度經濟形勢綜述及中國進出口貿易形勢分析報告》中可以看出,在全球經濟整體復蘇動能不足、國內外需求持續低迷等因素影響下,中國外貿面臨前所未有的困難,全年進出口貿易負增長形勢難以扭轉,預計全年降幅7.2%。
“在石油等大宗商品價格普遍大跌的情況下,11月中國進口明顯改善,說明此前官方一系列穩定經濟增長政策的效果正在顯現,創新對中國經濟發展的驅動效應日益突出。”宏觀經濟分析師陳宇炎指出,今年我國出口雖然增速下降,但占全球市場份額穩中有升。出口好于主要經濟體和其他發展中國家,進口的質量和效益大幅提升,外貿結構調整趨勢向好,外貿發展的新動能正在積聚。
確實,在進出口總體下滑趨勢下,依然也有局部增長亮點。今年以來,我國對美國、東盟出口保持增長。
前11個月,歐盟為中國第一大貿易伙伴,中歐貿易占中國外貿總值的14.3%;美國為中國第二大貿易伙伴,中美貿易占中國外貿總值的14.2%;東盟為中國第三大貿易伙伴,與東盟貿易占中國外貿總值的11.8%;日本為中國第五大貿易伙伴,中日貿易總值占中國外貿總值的7.1%。
值得注意的是,民營企業正成為進出口的主力軍。前11個月,民營企業進出口占中國外貿總值的36.7%,較去年同期提升2.2個百分點;國有企業進出口占中國外貿總值的16.5%。隨著各項支持外貿穩增長政策的逐步落實以及簡政放權等改革措施的推進,民營企業經營環境進一步改善,活力持續釋放,成為當前最大的出口主體。然而進口方面并不樂觀。民營企業進口3477.8億美元,同比下降24.9%,降幅明顯,占進口總額的25.4%,比去年同期下降3個百分點。外商投資企業進口6833.6億美元,下降8.8%,占比49.9%,仍占中國進口的半壁江山。
此外,技術含量高的“中國裝備”出口也有所增長。據統計,前11個月,中國機電產品出口增長1%,占出口總值的57.6%。而紡織服裝等傳統勞動密集型產品有所下降;進口方面,鐵礦砂、原油、糧食、成品油等主要大宗商品進口量增加,煤、鋼材等進口量減少,主要進口商品價格普遍下跌。
市場人士認為,中國進口表現依然疲弱主要可以歸因于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下挫。鐵礦砂、原油、糧食、成品油等主要大宗商品進口量增加,煤、鋼材等進口量減少,主要進口商品價格普遍下跌。
鄧海清認為,對于大宗商品價格,美元強勢周期可能結束,大宗商品受貨幣因素影響可能出現反彈,進口商品價格亦將反彈,這對緩解PPI長期負增長、推高CPI將產生重要作用。
全球貿易低迷
持續低迷的外貿數據似乎宣告著,中國外貿寒冬還將持續一段時間。
商務部日前發布的《中國對外貿易形勢報告(2015年秋季)》指出,出口下降主要是內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從外部環境看,世界經濟復蘇勢頭趨緩,國際市場需求疲弱對中國出口形成較大沖擊。從內因看,外貿綜合成本居高不下,傳統競爭優勢繼續削弱。加上前期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升值,出口進一步受到抑制。
商務部在對70個重點行業、6000家企業和80種重點進口商品跟蹤分析的基礎上,近期又赴廣東、浙江等重點省市調研督查。
當前,中國外貿主要面臨4大困難。一是國際市場需求持續低迷,世界貿易連續3年低于世界經濟增速,今年前9個月創下30年來最大降幅(除2009年外),全球70個主要經濟體進口全部負增長。二是人民幣升值制約出口,2014年1月至2015年10月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上升9.3%,人民幣對歐元、日元、英鎊、澳元、盧布分別升值15.1%、8.8%、3.5%、21.3%、91.8%。三是土地、物流、勞動力等要素成本持續上升,今年已有21個地區上調最低工資標準,平均增幅13.3%。據估算近年來產業向外轉移減少中國出口約950億美元。四是貿易保護主義抬頭,1月至10月我共遭遇21個國家(地區)發起的貿易救濟調查65起,涉案金額58.3億美元。
實際上,外貿形勢不佳并非中國獨有,而是全球性的。2015年以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已經4次下調世界經濟增速預期,最新預測值僅為3.1%,為2009年以來最低。世界貿易組織也將2015年全球貿易量增長預期從此前的3.3%下調至2.8%。荷蘭經濟政策研究局預測,今年或將是2009年以來全球貿易最糟糕的年份。
今年前三季度,全球經濟都表現出“慢動作”:世界發達經濟體艱難復蘇,新興市場經濟承壓,而中國經濟則在增長的陣痛中不斷調整。受大宗商品價格下跌和全球制造業增長乏力的影響,全球貿易增長延續低迷走勢。
“隨著勞動力、土地、環境等要素成本上升和人民幣匯率加大雙向波動,出口競爭優勢相對弱化。而從主要貿易伙伴的情況來看,歐洲經濟遇到難民、恐怖襲擊等新的問題,復蘇難言穩健;美國經濟雖然反彈明顯,但是對中國出口的提振作用在弱化;新興經濟體貨幣持續貶值削弱了人民幣貶值對出口的刺激作用。因此,中國出口貿易持續承壓。”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部副主任白明特別指出,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TPP)達成勢必會帶來貿易轉移效應,中國的關稅減讓和自由貿易紅利可能會被稀釋,外部貿易形勢更加嚴峻。
考慮到世界經濟疲態難以在短期內改變,2016年初中國外貿料依然艱難。{page_break}
截至11月,中國官方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PMI)的新出口訂單指數已連續14個月低于榮枯線,且下降態勢仍在持續,顯示外需疲軟。11月中國外貿出口先導指數為32,較10月回落0.8。海關總署稱,這表明2016年年初中國出口壓力仍然較大。
雖然進入四季度以來,外部形勢出現回暖跡象,美、歐經濟相繼發出積極信號,但短期內還難以傳導到我國出口。陳宇炎進一步指出,在美元走強、原油限產協議破局、全球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下跌等背景下,進口增速的改善難以持久。今年年底到明年年初,我國進口還將繼續面臨嚴峻挑戰。
積聚新動能
不過,中國外貿并未守在原地等待“寒冬”過去,而是努力尋找新的機遇。
《2015年前三季度經濟形勢綜述及我國進出口貿易形勢分析報告》表示,政策助推中國裝備“走出去”,地區間合作進程不斷提速,人民幣匯率中間價報價機制不斷完善,跨境電子商務、市場采購貿易、外貿綜合服務企業等新型商業模式蓬勃發展,都將為外貿增長提供新動力、帶來新機遇。
今年5月份以來,國務院基本上每個月都會出臺穩外貿的政策或文件,從規范進出口環節收費到跨境電子商務發展,為企業減負。
特別是年中,國務院部署促進跨境電子商務健康快速發展,提出用“互聯網+外貿”實現優進優出,利于擴大消費、推動開放型經濟發展升級、打造新的經濟增長點。
陳宇炎也認為,“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的轉型越來越迫切,“互聯網+跨境電商”正在成為外貿轉型升級的一個重要抓手。
一方面,借助互聯網的確讓企業的出口成本更低。以物流成本為例,一批集裝箱貨物通過航運運輸至國外,包含集裝箱拖車、報關、倉儲、海運等環節,綜合下來,這些成本占據了外貿企業總成本的30%,甚至更多。
另一方面,外貿企業還在積極利用互聯網來拓展自己的海外業務渠道。對于正處于轉型升級關鍵時期的“中國制造”來說,借助專業的跨境電商平臺和遍布全球的物流體系,中國產品的觸角伸向全球每個角落。以“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為例,借助“一帶一路”戰略帶來的機遇,許多企業借助互聯網技術加大對沿線國家的市場開拓力度,不少產品在沿線國家的出口顯著增長。
在海關總署科技司司長陳振沖看來,跨境電商作為一種新型貿易形態已經成為助推中國外貿增長的重要力量,跨境電商有利于拉動國內消費、公平競爭、促進發展、加強進口稅收管理。海關方面也在積極探索適應跨境電子商務發展的政策措施,進一步提高通關效益,降低企業通關成本,增強企業跨境電子商務的國際競爭力。
此外,外貿增長需要尋找新的支撐。摩根大通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朱海斌坦言:“目前,低端制造業紛紛外遷,中國正在中端制造業、電子產品、工程機械等行業培育新的競爭力,未來如何從中端往高端走才是關鍵。”
對此,工信部日前印發《工業和信息化部關于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的行動計劃(2015-2018年)》,意見提出,互聯網與制造業融合進一步深化,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水平顯著提高,到2018年,高端智能裝備國產化率明顯提升,建成一批重點行業智能工廠。
要知道,利用互聯網技術進行不斷創新和嘗試的背后,是中國外貿行業艱難轉型的歷程。金融危機、人工上漲、產能過剩等諸多困難讓不少外貿企業一時難以適應。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以來,中國外貿進出口不斷減速,一些外貿企業也反映目前仍面臨較大的不確定性影響。
但早已習慣了摸爬滾打的外貿企業很快適應了新的挑戰,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逐步普及和應用,全新的創意和技術、超級個性化的產品層出不窮。在互聯網思維引領下,研發設計、生產、銷售等整個產業鏈都在發生著變化,傳統外貿的工廠、供應商、制造企業找到了新的盈利模式,有的開始在線征集設計方案,有的嘗試海外建立平臺,還有的試圖整合上下游供應鏈等。“中國制造”正在華麗地向“中國智造”轉變。
值得注意的是,金融支持外貿力度也在不斷加大,推動出口信用保險機構進一步優化服務。2015年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短期險承保額有望超過3500億美元,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對大型成套設備出口融資應保盡保。
未來外貿發展中還將有許多積極因素發揮作用。《中國對外貿易形勢報告(2015年秋季)》指出,面對外貿發展的復雜形勢,中國政府將繼續堅持擴大對外開放,鼓勵發展對外貿易,著力破解制約外貿發展的深層次矛盾,著力結構調整和培育外貿競爭新優勢,進一步提高貿易便利化水平,加快推進外貿新型商業模式發展,繼續加強進口,深化與經貿伙伴務實合作,為外貿企業提升信心、穩定國際市場份額創造更多有利條件。
在傳統優勢逐漸消失、新的優勢還沒有明顯發揮出來的背景下,中國外貿一定要守得住寒冬,努力尋找新機遇,才能迎來春天。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