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服裝業經營理念落后,扎堆做生意
隨著電商行業的興起,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實體店的客流量,并且由于最初電商業并不規范,各種仿版假貨價格又低,對傳統的實體經營產生了不小的沖擊。但是,互聯網電商終歸只會是一種經濟形式,不可能完全取代實體店。現在人們逛街已經不是以買東西為主要目的了,這是一種休閑的方式,不管是實體店還是網店,消費群體還是以女性為主,女生逛街有幾個是去買了就走的,都是三五個好朋友一邊逛一邊聊天,逛累了就去喝喝茶,吃個飯,逛街已經從單一以買東西為主要目的轉變成一種社交方式。從商場布局規劃的變化就能看出來,以前商場都是賣東西的,恨不得連廁所都擺上柜臺,但是現在的商場都是綜合性的,娛樂消費一體化,這些都是網店無法取代的。
現存的各大小品牌老板都是從中國服裝業最輝煌時期過來的人,他們到現在還保留著當年的發展思維和理念,改革開放后,沿海地區首先與世界經濟接觸,一批批下海經商投資的人首先見識到了國外的新鮮事物,他們把國外的服裝風格及文化帶回了中國,首先是由廣州深圳等地開始,抄襲國外的樣板,制成成衣然后向內地發售,一家做這個發了,然后就開始有人跟風,你做我也做,中國人的通病嘛,扎堆做事,這種情況下,中國的服裝業跟打了雞血似的迅速發展,國內開始出現各種品牌公司,產生各種品牌服裝,迅速將市場推向飽和。打個比方,一條街開了一家服裝店,店里的東西之前沒人見過,大家都爭先恐后的去買,緊接著有人看到這個掙錢,于是就開始冒出來第二家,第三家,最后,整條街都是賣服裝的,當整條街都是服裝店后,市場達到飽和,供大于求。
在改革開放之前幾億中國人的衣柜里,綠、藍、黑、灰等幾種顏色的衣服占據了絕對的“統治地位”,大家穿一樣的。當時,有西方人甚至用帶有嘲諷的口氣將穿著不分男女老少的中國人形容為“螞蟻”。但是隨著改革開放的到來,人們的穿衣心理逐漸由大眾化演變成個性化,尤其在互聯網的興起及電腦的普及之后,人們對于外界消息的認知從單一的電視機、報紙演變成多元化的渠道,眼界更加開闊,審美逐步提高,中國服裝業最初買板、抄板的方式本就已經無法緊跟大眾審美變化,而且各品牌的風格又基本相似,還是以那種這個款賣的好,然后你做我做大家都做的心態,勢必會被大眾淘汰,被市場淘汰,畢竟現在已經不是那個這個款好就你買我買大家買的時代了。產品相似,就使得人們嚴重審美疲勞,毫無興趣。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