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和“十三五”棉花產業展望
2016年是國民經濟第十三個五年計劃的開局之年,經濟發展新常態的第三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第一年,棉花產業要主動適應新常態,用供給側結構改革推進品質邁向中高端,用“品質中高端”引領棉花信息棉花產業發展,采用“提質保量”不致生產在競爭中敗下陣來,由產棉大國向產棉強國邁進將是“十三五”的主攻目標。
一、2015年棉花產業回顧
(一)全國棉花總產減少
國家統計局公布數據(2015-12-18),2015年全國植棉面積5698.4萬畝,減10%;單產98.4千克/畝,增0.8%;總產560.5萬噸,減9.3%。市場方面,2015年全國棉花呈現“三減兩降”態勢,即,面積減,單產減,總產減,品質降和成本降。一是面積減。棉花播種6010萬畝,減1588萬畝,減20.9%。面積減少受結構性調減和競爭性的雙重影響。二是單產減。監測單產90.2千克/畝,減5.6千克/畝,減5.8%。單產降低源自黃河持續干旱與西北持續極端高溫熱害,長江則提高。三是總產減。監測總產542.8萬噸,減195.4萬噸,減26.5%。其中,面積減少占總產減少比例的73.3%,單產減少占總產減少比例的26.7%。四是品質下降,高等級比例減少。
(二)目標價格下調,籽棉交售緩慢,售價繼續回落
據數據,2015年9-12月農民籽棉均售價5.60元/千克,比2014年同期的5.85元/千克,降4.3%。籽棉交售節奏慢,至2015年12月31日,全國籽棉交售進度65.5%,同比減慢21.5個百分點,即仍有三成多的籽棉在棉農家中。
(三)服裝生產、消費和出口增長回落
2015年1-11月棉紗產量3654.5萬噸,同比增3.7%;1-10月棉布產量317.0億米,同比略減1.2%,均低于GDP6.9%的增幅。
2015年紡織品服裝出口2838.49億美元,同比增長-4.9%。國內限額以上服裝鞋帽零售13434億元,增長9.8%,回落1.1個百分點。
2015年1-11月進口原棉128.4萬噸,同比增長-40.8%;進口金額22.59億美元,增長-49.9%。進口原棉均價2045.67美元/噸,比2014年的2034.43美元/噸,略增0.6%。
2015年1-11月進口棉紗線216萬噸,增長19.6%;出口棉紗線31.5萬噸,增長-21.1%。
(四)國內外棉價大幅下降,價差縮小
2015年中國棉花價格指數(CCIndex3128B)均價13242元/噸,同比下降22.87%。CotlookA指數(FE)70.35美分/磅,下降15.4%。國內外價差縮小。1-10月進口棉1%關稅的到港加權均價差2102元/噸,比2014年同期價差3827元/噸,下降了45.1%。滑準稅加權價差-274元/噸,比2014年同期價差2395元/噸,減幅111.4%。
二、2016年棉花產業展望
(一)全球經濟復蘇乏力延續
2016年是全球金融危機的第8個年頭,全球經濟復蘇仍將乏力,大宗商品和石油價格下滑、地緣政治風險等不確定性,IMF1月預測2016年全球經濟增長速率3.4%,比2015年10月下調了0.2個百分點;世界銀行1月預測2.9%,比2015年1月預測下調了0.4個百分點。2016年全球經濟進入平庸期(拉加德)。預測2016年棉紡織消費呈弱的“恢復性”增長和生產呈弱的“縮減性”態勢,結構性調減與競爭性減少仍然存在,但內地植棉面積也已“探底”。
(二)棉花資源數量巨大,急需去庫存和轉型升級
我國棉花由臨時收儲和目標價格誘導“洋貨入市、國貨入庫”演化成“三量齊增”。目前各方認為,國家原棉積壓庫存總量在1100~1300萬噸之間,按損耗和財務費用2000元/噸?年,每年約損失200多億元,財政負擔加重。因此,消化庫存將是今后幾年的任務之一。當前由“三量齊增”進一步演化成國產“高等級棉”嚴重短缺與“低等級棉”嚴重過剩(即“一缺一剩”)新問題,進疆棉紡企業仍使用進口美棉就是這一問題的腳注,品質短板充分暴露,足以表明棉花產業急需轉型升級提質增效,且正恰逢其時。
三、用“品質中高端”引領棉花產業發展
強調提升品質,既是國民經濟轉型升級、棉紡織業轉型升級邁向新高端與消費巨大庫存棉之需,還是“一帶一路”的深度融合之需,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有更低成本的中低品質原棉、更低價格的棉織品可供采購;與2015年12月WTO部長級會議確立“發達國家取消出口棉花補貼、非洲最不發達國家向發達國家出口棉花將享受免關稅免配額優惠政策”的議題所需;是應對國產棉高成本的長期措施。因此,提升品質不是短期行為,是立足國內和國際市場,立足供給側與需求側的長期行為,提質更是在于長期保量,滿足質量和數量需求的剛性增長。為此,產業界要樹立沒有品質就沒有效益和競爭力,抓住品質問題就抓住了終端消費需求,抓住了植棉業競爭力的核心問題之一(另一問題是植棉效率),抓住了品質就能有力保證棉花產業大國在競爭中不會敗下陣來。“十三五”要從單純追求提高單產向全面提升遺傳品質、生產品質、軋花品質、品質檢驗和提高經濟效益轉變,滿足紡織品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轉變的新需求。
四、原棉品質的國情和現實
品質是我國棉花產業的短板。我國原棉品質位于全球中等水平。原棉品質是指商品棉進入工廠進行棉紡織的品質,不是單項品質和單個品種比較,是綜合全面比較,是原棉遺傳品質、生產品質、軋花品質、流通品質和品質檢驗的綜合品質,全產業鏈(植棉業、加工流通業和棉紡業)的最終品質。這個看法和判斷得到科技界認可,棉紡織界認可。
就全球商品品質來看,美國、澳大利亞原棉品質位于全球第一方陣,我國原棉品質位于全球第二方陣,與中亞相近;西非國家位于全球第三方陣。{page_break}
(一)審定品種和商品品種種植
我國棉花品質的一致性差。“十二五”時期,全國初次審定品種407個,比“十一五”減少196個,減32.5%。其中2015年全國初次審定品種為74個,比2014年減11個。大省之中,新疆、河北和河南審定數量在10個及10個以上。據監測,我國棉花播種品種(系)數量從2010年的569個減少到2015年的344個,減39.5%。受播種面積減少影響,2015年全國棉花播種品種(系)344個,比2014年減19.4%。近幾年中美植棉面積相近,美國種植品種最多120個,我國種植品種數量則比美國多2.3~3.8倍。品種多亂雜根源:品種審定過多過濫,品種遺傳品質的“同質性”普遍,商品品種種植的“底線”被突破,等。
(二)生產品質
受環境、品種和技術影響,棉花生產品質具有不穩定性特征,生產品質包括早熟性和僵爛鈴率。早熟性指標指霜前花占籽棉總量的百分率,正常年景為80%,其中風險棉區與非適宜產區問題最為突出。機采棉對早熟性指標的要求更嚴格。霜前花一般能實現遺傳品種,是優質部分。僵爛率是產量和品質的損失部分,秋濕年景占20%,秋爽年景大幅減少。
采收環節和采收技術對品質產生重大影響。棉花無限花序決定棉花的分次收獲,持續時間長達30天。采收環節由原“四分五揀”倒退到“統花”,“三絲”有害雜物混入籽棉,加上“代售”環節有意混合,令棉紡織業十分頭痛。機采棉具有采收效率高,顯著節省人工。然而,機采棉都是不分級的“統花”,還易混入殘膜。與手工采收相比,機采棉增加了清花除雜工序,經過清花工序品質指標大幅下降,品質變差。
(三)初級加工(軋花)品質
軋花工序對原棉品質存在固有的損害。鋸齒軋花機具有高效率特征,但對纖維損害也大;皮輥軋花機效率低,但對纖維損害小。2015年11月獲得南疆沙雅縣10萬噸“包包”檢驗數據,比較結果:皮輥細絨棉長度29~30㎜占72.30%,比鋸齒棉高46.4個百分點,可見鋸齒軋花對長度的損害最小,換句話講,鋸齒軋花普遍損害長度1㎜。長度整齊度指數U1和U2占86.6%,比鋸齒棉高37.3個百分點,也與長度損害最小相關。馬克隆值差異不大。斷裂比強度指數S4(24.0~25.9cN/tex)高于鋸齒棉的11.8個百分點。
五、實現“品質中高端”的技術對策措施
在對“品質中高端”形成普遍共識,行動共識基礎上,把全面提升遺傳品質、生產品質、軋花品質、品質檢驗和提高經濟效益變成具體行動,提出提升品質技術途徑和措施:選育和種植“中高端品質”品種,有效提升產地纖維一致性水平;應用提質增效技術,提升中高端棉的產出率;提升棉花耕種收機械化水平,突破機采棉技術和裝備;建立棉花生產保護區,發展“中高端品質棉”生產;推進優棉優用,優質優價,切實保障植棉者合理收益;促進棉花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助推棉花全產業鏈的轉型升級、提質增效。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