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貨業:硬傷與軟肋夾擊
最近,連LV關店在業者看來都已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2015年度尼爾森零售物業行業報告》顯示,就奢侈品消費而言,北京和上海消費者除了在本地購買外,還會選擇海外代購;成都消費者購買奢侈品的選擇更多,除在本地購買,還會選擇代購或在其他城市購買。
“由于差價和簽證放寬等因素,越來越多的中國人選擇到海外購物或者代購,比如去年中國游客在日本消費了800億元人民幣。這也就意味著,更多中國客人的高端品牌甚至就是一些日用品牌的消費并不發生在中國市場。這使得很多中高端品牌商非常苦惱,它們在中國百貨店內開設的柜臺相當于是個廣告位,實際的消費額大多發生在海外。”佳琦旅游機構創始人瞿佳坦言。
此種狀況下,大量的品牌商開始考慮收縮中國市場的線下柜臺和門店。
在聯營扣點模式之下,百貨店內貨物的定價權其實并不掌握在百貨業者手中,而是掌握在品牌商手中,以往都是百貨店比較強勢,對合作不愉快的品牌商,百貨業者會讓對方撤柜。
不過,這樣“牛氣”的場景現在已經看不到了,越來越多的品牌商開拓了網絡銷售渠道,有些品牌的銷售開始向網絡平臺傾斜。
“我們自己有線上官方店,在實體店內也有專柜,這幾年我們網店的銷售是越來越好的,目前我們網絡銷售的占比已經達到了15%左右,估計今后還會上升。”服飾品牌太平鳥的市場公關相關負責人許思思告訴記者。
“實體店內有人員、租金和庫存成本,比如鞋子的品牌,一個款有幾個顏色,每個顏色還有5~6個尺碼,這就意味著實體店在百貨店內需要囤積大量的庫存,這些都是成本。相對而言,經營網店成本會比較低。另外,有個隱性的原因——實體店做的是品牌,為了保住招牌,其店內銷售的貨物基本都是正品,但是部分業者會在網絡渠道銷售次品,次品并非山寨品,也是授權廠方生產的,但是在做工上會有細微的差異,這些貨物如果銷毀則是經濟損失,如果放在實體店則影響品牌,放在網店低價銷售則令品牌方獲利。”長期在淘寶經營網店的朱曉云告訴本報記者。
還有不少業者指出,線上還有很多山寨貨物,價格低廉,有些消費者明知道貨物不正宗卻因為低價而依然會網購,這又分流了很多客流。
“歸根結底都是因為百貨業者根本無法掌控商品定價權,一旦線上貨物價格低于實體店,則消費者自然流向線上。一旦商品發生問題則百貨企業很難掌控,且對于貨源也無法管理。”杜斌指出。
那么就無法將定價權把握住嗎?
“如果采取自營模式或者買手制度,打造自有品牌、自己直接采購貨物則可以掌握定價權。但是在中國市場,自有品牌的知名度大多比較低,馬莎百貨、高島屋百貨等國際知名業者在海外市場之所以成功,就是因為自有品牌,然而當它們在中國門店引入大量自有品牌或者個性化設計品牌后卻不被中國消費者認可,因為這些品牌缺乏大眾知名度。”資深零售業專家丁浩洲分析。
而買手制也是一樣,RET睿意德調研顯示,在海外十分風靡的買手制在華卻沒能打開局面,買手店由于貨品小眾、整體品牌知名度不高且價格不菲而并未獲得多數中國消費者青睞。
“據我所知,今年和明年,很多百貨店內的品牌商都會有縮水的計劃,即適當撤離一部分百貨店,至少不會有新開店的計劃,這會造成原本已經備受打擊的百貨店業者未來的1~2年內遭遇招商困難,這也會導致百貨業態進一步關店,甚至整體商業地產項目的空置率可能上升。”張勇如是說。
步步高董事長王填指出,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5年前10個月非住宅商品房中,開發企業已竣工但未能出租或銷售的建筑面積(包括辦公樓、商業營業用房及其他)已經達到2.5億平方米,比2014年同期增長25.1%,是2010年的1.74倍。2015年上半年中國20大城市的商業物業存量已經超過9700萬平方米,到2018年,預計仍然將有6146萬平方米的可見新增供應陸續開業入市,占現有存量的63%。這意味著在三年內,我國大部分城市商業地產市場的存量競爭和未來供應壓力將持續上行。
為了改變現狀,王填建議盡早推出房地產投資信托基金,助推我國商業地產的去庫存,推進我國商業地產供給側的改革,以控制商業項目的空置率。
杜斌則指出,當百貨經營處于劣勢地位時,最直接的想法當然是要盡快脫困,如果資金條件和硬件改造條件允許,則可以適當擴容,比如王府井在2016年年初,擬定增30億,用于哈爾濱、鄭州、西安、佛山、南昌、銀川的購物中心項目建設、籌備以及O2O全渠道建設。
或者向社區便利店轉型。便利店在整體增速放緩的中國零售業一枝獨秀,越來越多的業態開始選擇擁抱便利店。天虹就在2015年上半年新開8家微喔便利店(深圳7家、廈門1家),同時關閉3家百貨門店。
百貨店也可以轉型為某個優勢品類或幾個關聯品類的專業專賣店。梅西百貨在2015年9月有5個折扣店開始營業,并計劃在未來兩年內開50家折扣店;而體量小的百貨店,像是名創優品、三福百貨專注于平價時尚定位,迅速擴展。
“當然,還有一招就是‘以彼之道還施彼身’,百貨業也尋求線上的變革延伸,如同永輝牽手京東,萬達聯手騰訊,銀泰、蘇寧先后與阿里展開戰略合作,線上線下加速融合的O2O模式在零售業已是大勢所趨。”杜斌如是說。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