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農的棉花不好賣 紡織企業卻“少米下鍋”
產不對需正是當下我國棉花產業的窘境。
究其原因,高芳認為,一方面與我國在過去短缺經濟中形成的追求數量產量的總量思維有關,政策引導上一直提倡單產,以支持快速發展的紡織工業,前幾年實施的臨儲政策,客觀上也造成忽視棉花品質的生產格局,“在現有條件下,質量高相應單產低,單產高質量也會相應低,棉農怎么劃算怎么來。如果高質棉市場價低,就無法調動棉農積極性”。
機械化程度不高也是影響國產棉花質量的一大原因。我國棉花大部分依靠人工采摘,化纖絲、頭發等異性纖維的混入不可避免,紡織加工時難以清除,導致染色不均、斷頭等情況出現,既影響了棉紗和布的質量,也增加了后續挑揀的成本。
“光是人工挑揀‘三絲’,每公斤棉花就得增加300元至500元成本?!备叻冀榻B,目前在新疆產棉區除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以外,其他棉花采摘幾乎全靠人力,人工采摘成本達1公斤2元,占了棉花價格大頭。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程國強告訴記者,目前國內棉花人工成本占總成本的62%,美國只有4%。
種植成本高企,導致國產棉缺乏競爭力。湖北銀豐實業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蔡亞軍說,棉花臨儲取消后,價格隨行就市,皮棉由2013年每噸1.3萬至1.6萬元降至目前的1.2萬元左右,但仍然比國外棉價每噸高出差不多1000元,加工企業采購壓力依然不小。
收購價格高,下游加工市場也動能不足。由于全球經濟持續低迷、市場需求疲軟等因素,許多棉花加工企業這幾年過上了“寒冬”,產能過剩,不少關門停產。
2015年度,僅新疆具有資質認定的400型加工企業就有815家、1069條生產線,加工產能是棉花產量的近兩倍。僧多粥少,新疆棉花協會會長肖玉清說,“企業‘吃不飽’就無法產生規模效益,為爭搶資源,不少企業混等混級收購加工,必然又會影響質量”。
我國棉花品質與具有天然優勢的澳棉、美棉相比本來就不足。近兩年,棉花質量問題越來越突出,一些關鍵性指標與國外高價進口棉存在明顯差距,而國內紡織企業正面臨轉型升級,逐步由生產中低端產品轉向高端產品,對高品質棉花需求不斷增加,供需矛盾凸顯。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