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市場行情波動如此之大,問題究竟在哪?
國儲棉輪出已經進行了一月有余,熱度不斷攀升,棉花價格居高不下,截止到目前,除5月30日單日成交率不足90%以外,其余單日成交率均維持在97%以上,最高成交價格更是高達14350元/噸。然而,今年初,棉花市場并非如此景象:市面上很多棉花都無人問津,不少業內人士表示行情不好,有時虧本都做不到生意。現如今,大家紛紛猜測,難道是國儲棉激活了整個市場?可是回憶去年,國儲棉拍賣卻遠不如現在這般紅火:累計成交量(6萬多噸)僅占輪出資源總量(100多萬噸)的6.34%左右,成交結果十分慘淡。同樣是棉花市場,同樣是國儲棉,前后反差竟然如此之大,很多人不禁擔憂,行情波動真的沒法預測、沒法控制嗎?再者,近來國儲問題頻發:越來越多的貿易商參與競拍,未來棉花價格走向難以預測;拍儲成交后出庫速度太慢,違規收費時有發生。棉花交易市場已經呈現緊張氛圍,一定程度上也引起了部分紡企的恐慌心理。
棉花市場行情波動如此之大,問題究竟在哪?筆者認為,主要原因還在于目前的棉花交易大體采用比較傳統的經營模式:成交總是建立在較為主觀的判斷基礎之上,資源信息也無法大范圍流通。加上市場本身波動較大,這種方式顯然已經無法滿足當下的消費需求。從交易商的角度看,交易雙方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成本來找貨和談判,運輸過程中還要承擔很大的風險,而且選擇范圍非常有限。從市場的角度看,這其實造成了整個行業內人員、資本、時間以及物料等資源的浪費:每一次交易都需要重復冗長的流程;各交易方獲得的資源、經驗都無法在整個行業內進行充分的傳播與共享;交易所需的時間和成本總會被擠出一部分用于風險控制,而且往往并沒有多大效果。說到底,還是因為交易過程中存在種種不確定性:無法實時了解市場行情,無法隨時獲取資源信息,無法盡快掌握合作對象及其貨物信息。如果棉花行業也有專業的大數據分析,并積極推進供給側改革,信息不透明、資源不共享等問題將得到大幅度改善。
以互聯網為基礎的大數據,是一個行業資源信息的總和,來源于無數渠道,提煉為有效信息,而后才能為行業所用。其最核心的價值在于能夠快速地、對海量數據進行存儲和分析。相比現有的其他技術,大數據“廉價、迅速、優化”三方面的綜合優勢是最明顯的。因此,無論是對于互聯網公司,還是整個行業,快速掌握大數據技術已經成了決勝性戰略。大數據是技術,供給側改革是經營模式。當下中國經濟所面臨的困境,僅從需求側入手已經很難有所突破,因此供給側和需求側相結合才是結構性改革。提高供給質量,優化資源配置,擴大有效供給,讓供給側與需求側相互適應,從而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是所有行業都應該追求的終極目標。如果棉花行業也有專業的大數據分析,并進行有效的供給側改革,產能升級、去庫存、供需對接都可以實現。如此一來,棉花生產、交易、消費等環節都能高效運轉:棉農會根據最科學的需求數據去種植棉花;買賣雙方會在適當的時機、以最合理的價格和最合適的對象進行交易。各環節效率提高了,資源利用率也會隨之提高,交易成交率亦是如此。如此一來,供需對接、零庫存將不再是一句空話。
比如棉莊,作為一家以棉花B2B電商平臺為開端,定位于為棉花交易提供服務的互聯網企業,一直在努力構建棉花行業大數據體系。依托現有的平臺(包括web端和APP端),棉莊努力擴大信息來源渠道,把現有的所有資源整合在一起,從需求點切入,供用戶選擇;同時不斷完善數據分析對比功能,為大家選擇貨物提供最直觀的判斷標準。此外,定位于棉花交易服務平臺,棉莊將查詢與交易功能做了嚴格的區分:棉莊貨架中羅列的都是精準、可出售的現貨;而資源搜索則涵蓋了所有貨源,質量報告可隨時隨地進行查詢。通過多維度的數據分析,棉莊正在漸漸地向行業大數據靠攏,為棉花產業鏈所有參與者提供數據參考,從而使棉花行業供給側改革成為可能。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