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揚匠心精神 探尋創新基因
發揚匠心精神 探尋創新基因
紡織產業作為我國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之一,在十三五發展規劃的開局之年。提出了提升供給質量和效率,激活和釋放有效需求的目標。提出了要從產品本質出發,以精益求精的“匠心精神”為根本,探尋紡織產品創新的基因以助推紡織行業轉型升級,奠定中國服裝產業在世界舞臺的時尚話語權。
紡織產業作為我國傳統支柱產業,是重要的民生產業和創造國際化新優勢的產業,是科技和時尚融合、衣著消費與產業用并舉的產業,在美化人民生活、帶動相關產業、拉動內需增長、建設生態文明、增強文化自信、促進社會和諧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今年作為我國十三五規劃發展的開局之年,紡織工業的新定位在體現行業重要性的同時,也反映出行業創新發展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放眼望世界,我們不難發現在世界范圍內,以智能、綠色為特征的群體性技術革命正深刻調整產業分工,重塑競爭格局,改變力量對比。中國要抓住“彎道超車”的歷史機遇,從跟跑變為并行,最終實現領跑,漸漸由大而強。
國家政策層面,創新驅動發展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黨中央以“五大發展理念”為指引,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的三品戰略為重點,對紡織行業的創新實踐給予了宏觀的政策支持。
行業發展層面,經濟“L”型走勢是行業實現創新發展的良機,增長速度的回落顯露了之前高增長過程中積累的結構性、體制性問題,在釋放壓力的同時,也為創新發展預留了空間。
目前我們已走過了最初的粗放型制造時期,開始走入質造階段。創新作為質造的靈魂決定著產業發展的方向與成敗。紡織產業可以劃分為以服裝、家紡品牌為代表的時尚產業;以高品質高性能纖維、產業用紡織品、高端智能制造為代表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和貫穿紡織全產業鏈的制造業。行業具有較強的產業關聯性和親和力,通過融“智”(智能制造)、融“資”(資本市場)、融“創”(文化創意),紡織產業與其他產業協同,能夠激發創新的疊加效應、聚合效應與倍增效應,產業關聯為行業創新發展提供了巨大空間。
人民需求的多樣化決定了創新也向著多元化、差異化、個性化的方向發展。信息化進程的加快、特別是電子商務的繁榮,使得具有時尚基因的服裝行業長尾效應更加明顯。研究顯示中國服裝網絡銷售中,大品牌份額低于10%,而長尾品牌的份額達到50%左右。特別是分享經濟、網紅經濟等行業新模式、新業態、新嘗試不斷涌現。使得個性化的創新更加有市場,粉絲互動的去中間化,令設計師與顧客可以面對面,大數據的優勢集中體現。這一切令創新更加目標化,明確化。
在以文化創意為重要特征的紡織服裝產業,創新應更多的依靠人工管理而不是僅僅依靠機器生產。特別是在以創意取勝的服裝設計領域,應更多的發揮匠心精神,在精益求精的匠心精神中探尋服裝產業的創新基因,創意引領時尚,文化開啟腦洞。設計是服裝產業的靈魂,創意則是靈魂的中心,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追尋時尚產業之創新精神,取得在世界舞臺上的時尚話語權。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