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電商進入了3.0時代 私人定制或成主要模式
目前的跨境電商,在交易主體方面存在有6000家交易平臺,交易的企業差不多有30萬家,統計結果顯示,能夠盈利的平臺不到5%,且幾乎所有跨境電商的交易主體基本上都不盈利。外貿持續低迷,如何突圍?“培育外貿競爭的新優勢,要通過服務來為外貿增值,提高產品質量,在服務上多做創新。
跨境電商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最好的途徑。”商務部研究院電子商務研究所副所長張莉在第四屆鄭州服務業暨服務外包創新大會上表示,C2B(消費者對企業)這種“私人定制”模式將是未來跨境電商的發展方向,因此,當下以B2C(企業對消費者)為重點的監管模式需要做出改變。
根據海關統計,今年1~10月,全國進出口19.56萬億元,同比下降1.9%。張莉指出,外貿下行最主要的原因是傳統的加工貿易已難以拉動外貿的總體增長,而從新型外貿商業模式來看,跨境電商等企業繼續保持較快增長態勢,正成為新的增長點。
與之相對的是,跨境電商的服務主體中,80%以上都盈利,屬于服務主體的主要是上下游的物流企業、外貿綜合服務企業等。對于跨境電商行業中出現的苦樂不均現象,張莉解讀說,“跨境電商”一詞中國與國外的理解并不一樣:歐美國家的跨境電商主要是服務業,所以美國等政府在提案中說到跨境電商,主要是服務數據流動、數字貿易等內容。
中國則不同,主要是商品的流動,即是把制造業產品輸送到國外去或引進來。所以國外認為中國目前的跨境電商不是根本的跨境電商,而是流通,是一種物流。但張莉表示,對于跨境電商這一新生事物的概念,不需要過早給出一個明顯的界定,“我們應探索制造業的跨境電商新模式。我認為這是綜合性的服務模式,是外貿的服務外包。”
張莉回顧了中國跨境電商的發展歷程經過的幾個階段:1.0時代主要是網上展示、線下交易的外貿信息服務模式,如阿里等企業把黃頁放在網上;2.0時代的跨境電商,不光是信息展示,而是將線下交易、支付、物流等流程實現電子化,逐步實現在線交易平臺。
“例如,阿里的未來定位是金融、數據,而京東的未來定位是物流。”在張莉看來,跨境電商的各類服務平臺發展潛力很大,目前傳統的模式在5年之后基本上會被新的模式取代,而C2B這種消費者定制模式將是未來跨境電商主要模式之一。
跨境電商方興未艾,圍繞跨境電商監管的新政也被按下了暫停鍵,對于創新貿易模式與監管政策之間的“代溝”,張莉告訴中國經濟導報記者:“當前碎片化的訂單帶來了碎片化的通關,造成了巨大的監管壓力與成本,盡管海關推出了監管新規,與檢驗檢疫一起推進電子化、集約化通關,但匯率、稅費的配套操作規程并未快速跟進。”
目前對跨境電商的監管分為兩類:B2B(企業對企業)是按照一般貿易的模式監管,B2C按照跨境零售的辦法監管,其中,B2C雖只占到10%的份額,卻占據了大部分的監管精力。“未來監管的趨勢是通過一站式服務,集成海外訂單,實現集約通關,通過現代物流企業改造貨代、關務流程,上海自貿區的通過便利化措施以及通關一體化也將加速推進。”張莉說。
針對跨境電商開拓藍海,“不要輕易地去體制機制還不健全的國家拓展業務,這樣做很可能把原來的投資全部賠掉。”張莉介紹說,有些國家如白俄羅斯、俄羅斯等清關比較慢,有時候跨境物品會被扣一個月之久。現在比較成熟的市場有美國、英國、澳大利亞、加拿大、俄羅斯、巴西、以色列等,張莉建議:“大家去這些市場探索跨境電商新模式,把經驗再運用到‘一帶一路’國家中去。”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