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購商品的質量與公眾日益提高的消費需求仍不匹配
如今“雙11”本身就是廣告招牌,成為每年電商最重要的購物節。促銷從11月初就開始狂轟濫炸并不斷升級,預付抵扣、各種秒殺、裂變紅包等等令人眼花繚亂。“雙11”臨近,不少“剁手黨”早已將心儀的商品收藏或加入購物車,就等11日凌晨動手開搶。
自淘寶商城于2009年11月11日以“光棍節”促銷名義首創至今,“雙11”已經從一家電商別具創意的銷售噱頭,演變為全球制造商和電商深度參與的中國消費者狂歡日。8年間,從“買全國”到“買全球”、從買價格到買質量、從“下周見”到“當日達”,“雙11”經歷的種種變化,折射出中國消費市場乃至中國經濟的喜悅與困擾。
據阿里巴巴的數據顯示,2009年“雙11”阿里旗下電商平臺單日交易額僅為5200萬元,隨后幾年,交易額以幾何級數增長,2015年達到912.17億元。有機構預測,今年“雙11”交易規模將邁入千億元級。
消費規模激增的背后是參與平臺、品牌的增多。除了京東、蘇寧易購等知名電商紛紛參與競爭,網絡平臺上的商戶數量也迅猛增長。以阿里旗下平臺為例,從2009年到2014年,參加“雙11”活動的品牌從27個增至4.2萬個。
與此同時,消費者從“買全國”延展為“買全球”。安徽省合肥市市民曹元說,8年前,他還是校園里的一個“光棍”,只會在淘寶上買書,這幾天,這個新晉“奶爸”正坐在家中準備“海淘”入手新西蘭產的奶粉。“足不出戶,想買哪個國家的商品都可以。”
“頭兩年,‘雙11’概念還不出名。促銷都是打著‘光棍節’名號,如5折促銷活動、滿額減等,大幅折扣已經非常吸引人。2010年,我還在上大學,原本就是好奇看看,結果沒控制住,花了近千元。”有著十年網購經驗的北京市市民趙菁回憶。“以前網購,直接按照價格從低到高排列,一個月頂多花百余元。今年僅‘雙11’網購裝修用的建材、家具就預算3萬多元。”趙菁說。
在今年的京東“超級秒殺日”,智能眼鏡銷量接近去年同期的48倍,智能家居達到去年同期的9倍。“80、90后人群關注點向安全性、品質性和豐富性傾斜,對價格的關注度正在減弱。”網易考拉海購ceo張蕾分析說。12358價格監管平臺數據顯示,截至今年9月底,網絡購物舉報量連續5個月同比增長超1200%。假貨、三無產品、詐騙等,成為電商市場頑疾。
回憶起8年來的網購之變,合肥市民張瑤點開自己在淘寶網上的40頁購物記錄說:“2009年買過一雙運動鞋,江蘇賣家發貨后6天我才收到。今年8月,我買了一件江蘇發往安徽的t恤,28號下單29號便收到了。”收貨時間不斷縮短,京東等電商平臺甚至邁入當日下單當日送達的“快時代”。
除了速度快,物流業的配送范圍也逐步從城市擴大到農村。在北京做餐飲生意近十年的沈藝,是安徽省宿州市沈圩村的村民,這個偏遠小村距離市區10余公里。早年間,她網購給父母的衣服零食,只能郵寄到鎮上的妹妹家轉送。如今,沈圩村也有了物流點,沈藝父母可以和城市居民一樣便捷收貨。
北京市國企職工尹宇對2009年的“雙11”記憶猶新。大冷天的晚上,他早早坐在電腦前,將一雙打折的皮鞋放入購物車。然而,等到可以支付時,他卻手忙腳亂起來,“密碼錯了想了半天,后來網銀u盾又找不到了”,當他滿頭大汗找一圈回來點擊付款時,系統顯示皮鞋已售罄。
8年后,尹宇已經成為一名搶單高手。臨近“雙11”,每天晚上下班后,他便窩沙發上,輕點手機就完成好幾單的預定支付,“手機上綁定了三張銀行卡、一張信用卡,余額寶里也有錢,實在沒轍了還可以使用applepay呢”。
阿里方面的數據顯示,2015年“雙11”全天無線成交占比68.67%,這一數據在2012年僅為5%。各電商平臺紛紛布局專屬支付方式,如京東錢包、易付寶等,甚至有的支付方式已經具備“全球收全球付”能力。另外,分期支付、信用支付等超前消費也逐漸流行。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