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勤:云計算時代的三大戰役
2010年12月,“第九屆中國企業領袖年會”在北京召開,本屆年會的主題是“新商業·新共識·新動力”。新浪財經圖文直播本次會議,圖為微軟公司全球資深副總裁張亞勤。
張亞勤:大家中午好,我跟田溯寧一塊到臺灣去碰到每個人都在講云,不僅臺灣熱,美國也熱,從花蓮縣長到馬英九,從工程師到郭臺銘都在講云計算,在國內每個城市去都講云計算。有人把云計算叫做暈計算,霧計算,云計算現在有兩種說法,一種認為云計算沒有什么新的,是多少年一直技術或者是產品的自然的發展階段,已經大家在做云了,已經做了很多年了,是新瓶裝舊酒。
另外一種觀點就是認為云計算是一個全新的東西,全新的業務模式,全新的技術,會徹底的摧毀和改變過去的世界。田溯寧是我的好朋友了,第二種觀點他是杰出代表,我經常說我們田溯寧是我們IT界的憤青。
我覺得這個可能往往爭執是在兩者之間,云計算本身對產業會有比較大的沖擊,他也會利用建立在目前的價值之上,我今天談談題目就是云+端的世界。
其實云計算已經做了很多年了,主要可能是在實驗室里面,在這個辦理部分,真正成為主流可能是從去年開始。我們做IT剛才看到王文京,我們做IT就是玩四個參數,一個是計算、一個是存儲、一個是通訊或者是帶寬,另外一個比較重要就是最近就是能耗,看一下這五年時間的發展一直很奇怪按照摩爾定律往前走,十年前說摩爾定律失效了,現在還在舉動IT計算發展,現在計算能力已經到了Exa級,每12個月,每一年整個IP流量是Dabe(音譯),有一部分是視頻流量,另外存儲已經到了十的21次方。50年前曾經有人想象有一個叫Nenxs(音譯)可以把人的經歷記錄下來,現在已經很容易了,現在可以把人類整個歷史,每個人歷史全部記錄下來到2、3倍,計算下來干什么,怎么管理是另外一件事情。
最后一個是能耗,我們看到兩組或三組曲線,整個能耗肯定在增長,數據中心越來越多的終端設備,但是好的消息是單位的能耗在降低,無論是數據中心、服務器或者是PC或者是手機,這個叫PUE,這個是技術發生了一個很大的變化,這個可能沒有什么再去講了。很重要就是一個新的產業,一個無線互聯的興起,這個產業結合了互聯網聯通優勢,結合了PC計算優勢,結合了無線通信移動的優勢。
還有一個就是我自己特別興奮就是一個新的用戶界面,一個自然用戶界面的興起。我們做計算機科學的人把這個用戶界面當做是哥德巴赫猜想,每個時代都是用戶界面,從開始的TEXT界面到后面的圖形用戶界面到了后面的像語音到現在的自然用戶界面。自然用戶界面講起來很困難,但是真正用起來很方便,我們說最高境界就是沒有用戶界面。你人本身你的動作和表情,你的整個交互方式就是和電腦交互的方式。
大家可能最近用過兩個設備,是新的用戶界面一個代表,一個是iPhone多觸點的,一個是玩游戲的進天堂的Wii。我下面所講的這個在用戶界面比這兩個還要酷,是用一個完全不需要有接入,完全是通過表情、聲音、動作、視覺所表述的一種方式。這個自然用戶界面叫做體感用戶界面,現在已經變成一個產品。
大家可以看到這個不僅僅是玩游戲,它徹底改變了我們溝通、娛樂和工作生活的一個方式。這個我們有一個游戲產品叫Kmxc(音譯)已經上市了,每一天賣出去10萬,有史以來賣得最好產品,比iPad賣得好兩倍,用戶已經完全認可這個產品。
我為什么要講這個呢?這個是云計算很好的應用,無論是游戲看的節目也好,很多溝通也好都是在云和終端發生的,這個徹底改變了我們這個產業的格局。第一個趨勢是從PC時代真正進入互聯網時代,進入互聯網的時代并不是說PC就會消失,十年前別人告訴我PC不存在了,現在我看過去十年PC整個全球增長了4倍,中國增長了10倍,聯想依然存在,而且越來越壯大。但是PC定義和它的功能完全改變了,PC不僅僅是你的桌面的,它也是你的手機、電話、汽車、電視、錢包,有電的地方都有計算,有計算的地方都有智能,有智能的地方有聯網,不是人和人,是人和物,是物和物,有互聯網也有物聯網,任何一個芯片都是一個智能的設備。
第三點這個架構從最早期到后邊,現在走向云+端的性,我認為端還會存在,端會越來越多元化,我們可以看到過去的趨勢以及將來的趨勢端越來越多,不是一個設備,我有手機、電子書、iPad、上網本以后有越來越多的設備,有更多元素的平衡。另外是業務模式發生變化,從軟件和產品走向產品+服務,特別是云的服務會產生更大的商機。{page_break}
這里面我和王冉上次也聊了很久,這里面到底有哪些大的變革,很重要一點我認為是大平臺一個競爭,稱為三大戰役,三大平臺的爭奪和競爭。第一個就是未來五年十年哪些企業會擁有云平臺的話語權,這個不會很多,全球可能加起來有十個,可能不會超過20個甚至可能更少一些。第二個大的競爭已經開始了,是在移動終端的平臺,現在可能有6、7個有可能會更多。這個戰役剛剛開始,誰是贏家也不是很清楚,這里邊可能不會太多,也可能是兩三個完全開放,也有半封閉的。另外一個更加激烈的戰役是在PC和移動這兩個之間的滲入之間的競爭。如果看一下PC完全可以用在手機和iPad上面,手機平臺慢慢可以用在PC上面,到底誰會成贏家,這是下面五年十年會產生。誰掌握了這三個平臺,誰有下面一代IT產業的話語權。
到底什么是云計算?剛才田溯寧給了很多例子,水、電、銀行都特別特別的生動,也特別的準確。我用相對比較微觀的方式做一個總結。看一下云計算的話,其實有三個層次,一個層次是最基本的要提供物理的設施,包括存儲、計算、數據、帶寬,這是大型的數據中心。第二個層次是平臺,軟件的平臺、開發的平臺,我們叫API的平臺,這個可以說我認為未來最關鍵的或者說云計算跟別的不同的地方。誰擁有這個平臺的API,誰有平臺上面的工具,開發環境。第三個層次是軟件作為一種服務,是數據服務。所以說這是云計算很簡單一個表示,我們講到這個平臺現在看PC與Windows,微軟有一個平臺叫做Azure藍天,我們希望是在互聯網上的,在云里面的操作系統,在云里面的Windows,這里有復雜的程度和生態環境完全不一樣。我下面列了一些公司,很多公司都在做的云計算,很多大家關注的方式不一樣。
云有很多種,大家講的比較多是公共云,像水、電和信息,另外一種云是企業內部的云,私有云和公有云,這些云會共存,很長時間內會有一個相對來講比較獨立的一個市場。而且我個人認為在中國下面四到五年可能剛剛開始這個市場是私有云,是虛擬化、私有云,是企業內部的,然后到四五年之后會有更多的公有云。
這個云的話到底有什么好處?田溯寧剛剛講了這些大的變革,具體說起來首先它對于企業內部來講它降低了成本,由于虛擬化,它使你的服務器、你的IT架構變得越來越有效,降低成本。對中小企業你的IT可能不需要有自己的服務,不需要自己的物理設備可以用別人的云作為一個租的方式,像水和電,用的時候有了,不用的時候不需要付錢,這對中小企業,對于用戶都會有很大的好處。
另外一個層面我再理解就是云其實對產業的模式結構是一個很大的不同,大型機是一個完全豎向、垂直的產業鏈,從芯片到電腦、到服務,包括語言全部都是幾家公司做的垂直的。到了PC時代完全都是橫向的,芯片越來越多專業化橫向的。到了云時代其實產業變得越來越細分,越來越矩陣化。就像芯片的產業,現在半導體產業做設計的自己在不需要再做封裝、制造,這個產業整個就是完全分開了。
很重要就是建立大規模的數據中心,現在看一下很大的數據中心都有幾十萬臺的服務器,運營成本目前不僅僅是硬件,越來越到了電,所以說運營從CAPEX到OPEX。微軟現在全球有數十個大型數據中心,我們過去花了差不多100億美金建立這個數據中心,全球最大的數據中心。云最重要就是要有應用,云有各種不同的云,我個人認為最大的機遇就是在移動云里面,移動云里面最近MorganStanley有一個分析,他把云劃分幾個時代,從Desktop的時代,下面我們進入移動的時代,這個時代里面的產業機遇可能更多。
這是我們研究院在研發部門做的項目,公司在中國有3000多人從事各方面的研發,大部分都是在做云,微軟在將來三年中把90%的研發放到云上面,有5萬人從事云計算。再看一下這個視頻。
對剛才田溯寧講的云計算對目前的企業確實帶來很大的沖擊,如果一個企業不采用云的架構,不采用新的業務模式確實未來很難生存。這個是我們對未來的一些技術方面、云計算方面,90%已經是產品。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