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明:白手起家 用自行車“馱”出服裝廠
北國集團董事長李永明,歷經20多年的艱苦創業,成就了北國集團的驕人業績。對于家鄉的培養和黨的恩情他牢記在心,回報社會、回報國家是他的人生追求,用一顆感恩的心譜寫奉獻之歌。
●起步艱辛
瞄準服裝生產
替大廠加工
每個成功者都有一個艱辛的開始,勇于開始,才能找到成功的路。1979年,李永明初中畢業后,先是在鎮辦建筑工程隊當木瓦工。1984年,他來到鎮辦服裝廠做了一名普通的供銷員,他以飽滿的工作熱情和初出茅廬的勇氣得到業界前輩的認可。
敢于挑戰的李永明,不甘心永遠當一名工人,他瞄準了服裝生產這個行業。1985年7月,他在長春市合隆鎮租了三間平房,雇用了幾名工人,成立了長春合隆鎮新穎服裝廠,從此李永明走上創業道路。
“那時候我身無分文,賒了一捆線,4根管燈就開始創業了。”李永明說,剛開始創業那會兒非常艱辛,主要是替大服裝廠加工。“我從合隆騎自行車到東大橋服裝廠把做衣服用的190斤重的布料取回來加工,那時一天能加工200件,一件能掙10元或8元的。”
從合隆鎮騎自行車到東大橋需要多長時間?“來回得2小時40分鐘。”李永明清晰地記得當年那段艱辛的創業歷程。1985年至1986年兩年時間,每隔二三天,他就是這樣騎著自行車從合隆到東大橋。“我現在一到陰天、雨天,膝蓋就會疼,都是那時候落下的毛病。”
●建廠初期
既當廠長又做供銷員
建廠初期,當時人手少,李永明既當廠長又做供銷員,還兼機修工人。他和員工們一起,日以繼夜地摸爬滾打,“當時購買原材料、銷售生產成品,靠的是肩扛、背馱、自行車推,真的挺苦的。”
一份耕耘,一份收獲。1987年,他生產的產品銷路逐漸好起來,市場認知度也越來越高,這期間工廠也由原來的6名工人,發展到120人,同時又增加了生產設備、生產車間擴大到20個房間,企業內部也健全了管理體系,使工廠在發展中不斷完善壯大。
經過幾年的發展,企業不斷壯大,1993年,李永明投資600萬元,購買了一塊地皮,建了一棟3層綜合樓,1996年李永明將企業更名為吉林省著裝制衣有限公司,在李永明的帶領下,企業的發展之路越走越寬。
“因為我們服裝加工質量好,得到了許多客戶的認可,我們的加工范圍也越來越廣,從替人加工襯衫、棉大衣到現在的警服。”李永明說。{page_break}
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們聽說云南司法廳要招標制作警服,當時就想試一試。“政府對警服加工制作要求非常嚴格,除了要具備一定資質外,對服裝質量、技術都有嚴格規定。”當時還處于省內發展階段的李永明意識到,這是一次走出省內,開拓市場的良機,于是率團隊南下,和當時國內知名制衣公司公開競標,憑著公司多年的信譽和過硬的技術,最終勝出,使公司的發展規模走上一個新的臺階。
●加快發展
打造集團
進軍房地產
2010年,李永明帶領企業挺進房地產行業。“當時為了滿足合隆鎮加快城市建設的需要,我們把為合隆人民建設宜居住宅作為企業發展目標,籌資成立了吉林省北國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以下稱‘北國地產’)。”后以其作為母公司,成立北國集團。不僅推動了合隆鎮房地產業的發展,也帶給合隆人民嶄新的宜居環境,加快了區域經濟發展的步伐。
當年公司就啟動隆德帝景項目一期工程,建造26棟住宅,其中多層22棟,小高層4棟, 建筑面積15萬平方米,為1200戶居民提供了稱心如意的住宅,并向農安縣貢獻利稅600多萬元。
李永明艱苦創業走出的這條致富之路,為當地的經濟發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為解決社會就業也做出了貢獻。
李永明經常說,國家的好政策讓他和企業有了起步的力量,黨的支持讓他和企業有了奮斗的決心,家鄉的關懷讓他和企業有了騰飛的翅膀,所以在北國集團發展壯大的過程中,他通過擴大生產力來安排一部分人的就業問題,做到優先安排下崗職工。如供銷系統、糧食系統等原農安縣二輕系統職工200多人先后在服裝制造行業得到妥善安置。
●公益慈善
事業發展
不忘回報社會
“一個人的價值,應該看他貢獻什么,而不應當看他取得了什么。”在社會公益和慈善事業方面,李永明也是積極參與。他無私捐助河北科技大學優秀學生戶志平4萬余元,助其順利完成學業,成為一名科技工作者??吹胶下℃傊行男W校教學樓年久失修,他擔心孩子們的安全,在資金周轉非常緊張的情況下,毫不猶豫地投入20萬元修建校舍,讓學生們能在寬敞明亮的教室里安全地學習知識,掌握本領,建設家鄉。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