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尚圈設計師與品牌的風云變換
時尚圈,在外行人看來光鮮亮麗,圈內人永遠走在時尚的前沿受眾人仰慕。但很少有人知道,時尚圈光鮮背后難以言說的苦楚。
時尚圈注定是多事之地。對于奢侈品而言,設計師是品牌輝煌得以延續的重要一環;對設計師而言,奢侈品牌將賦予自己更大的發展空間,讓自己一舉成名。然而時尚這個東西,本就沒有什么既定的標準,設計師可以瞬間從默默無名變為萬人追捧,也有可能曇花一現后沉寂于世。
放眼如今的時尚圈,難覓香奈兒女士、依夫圣羅蘭先生這樣影響一個世紀的設計大師,更多的是一波又一波鮮為人知的設計人才交相更替。曾經的王者,不再是當下贏家;繼承者在高峰期退出,原創人再度回巢;昔日的男裝對手如今重逢于女裝江湖……
總之,時尚界似乎是無情的,能賺錢也未必可獲得免死金牌。在潮流的瞬息萬變下,各品牌設計師有離職的、有升遷的,也有同時兼顧兩個品牌的,有些設計師之間更是玩起了“搶椅子”的游戲。人們眼中脫俗的“圈內人”原來并不是不食人間煙火的。時尚圈同樣有著殘酷的廝殺和競爭,有時,也許還比其他圈子更甚一籌。
品牌換帥忙
回顧2014年的時裝周,有Jason Wu首次執掌Hugo Boss旗下Boss系列女裝的早秋系列,有鬼才Jeremy Scott加入Moschino后的米蘭時裝周首秀,還有Marc Jacobs離開LV之后的個人品牌秀場,可謂看點多多。設計師們在“換椅子”之后,各有各的精彩。跳槽,對于設計師們來說已是家常便飯,然而,并不是所有人的離開都是自愿的。
品牌設計師的更新換代在這個適者生存的時尚界里愈演愈烈,從Nicolas Ghesquiere離職巴黎世家,由Alexander Wang接任,到Hedi Slimane入主Yves Saint Laurent,再到John Galliano因歧視言論被Dior解雇后,由Raf Simons接任等,每個話題都是當時的討論熱點,而其中最有戲劇性的當然是Christian Dior的換帥。
時尚圈人士一定還記得兩年前米蘭秋冬時裝周上Jil Sander的那場秀——這場秀沒有大牌明星捧場、秀場布置也簡約,但卻感人至深:隨著模特魚貫而出謝幕,現場掌聲經久不息,而Raf Simons用口型說出“I LOVE YOU”后,久久掩面而泣,告別了這個工作7年的品牌。對于Jil Sander來說,Raf Simons絕對是忠心耿耿的設計師,并且帶領品牌走向新高度,作出了巨大貢獻。但忠心并不一定有好結果,當原創設計師要回歸時,即便忠心也會遭到“拋棄”,利益使然。
米蘭報紙用“Jil Sander之后再也沒有什么可以入眼的時裝秀”對Raf Simons的告別秀給出極高評價的同時,對Raf Simons因Jil Sander回歸“被下課”成為中年失業男而感到憤憤不平。不過,勤奮而有才華的人總是會有好結果的。經過一個多月的沉寂,Raf Simons打敗Riccardo Tisci、Alexander Wang、Marc Jacobs等設計師,風光無限地成為Dior的新設計總監。
從東華大學萊佛士國際設計學院畢業、如今身居紐約、在網上開了一家自己品牌設計小店的Tesa可以說是Raf Simons的粉絲。Raf Simons那場告別秀柔嫩的色彩和極簡的服飾讓她印象深刻,“既好看又實用。”她告訴記者,她始終想不明白為什么Jil Sander要把忠心的Raf Simons一腳踢開。而她更擔心的是,Raf Simons的反奢華、反性別和Dior的女性化奢華風格不搭調。“Raf Simons雖然是令人欣賞的設計師,但他遠沒有John Galliano、Karl Lagerfeld這樣的明星效應,低調穩重是他的標簽”。
Tesa的這種擔心并不是無來由的,大牌設計師Valentino談起Dior換帥時也提出了自己的懷疑,“我不太肯定Raf Simons是否適合接管Dior,這是個了不起的工作,是難以替代的。我想,重要的是Dior不要因為承受壓力就輕率地選擇設計師,它是一個需要邏輯延續的品牌。”
不過,LVMH的老板Bernard Arnault并不這樣認為。在他看來,Dior選擇Raf Simons“將把Dior的標志性風格帶到21世紀”,這種選擇傳達的是品牌希望走更現代感的路線,同時也瞄準了之前Raf Simons在Jil Sander時期培養鐵桿粉絲的能力。他不像前任Galliano那么高調逼人,但低調踏實不會多生是非。
大牌不吃香
事實上,明星設計師和品牌之間的角力一直在進行。越大牌的設計師毫無疑問擁有更多機會,也更容易被挖走,想要“忠心”在一個品牌做下去并不易。而品牌近些年來對設計師態度的轉變也容易讓大牌設計師離職。市場突發事件、薪金問題、內部事務都可能成為設計師離開的原因。時裝生意變得越來越功利,不“聽話”、和雇主不合拍也是設計總監不得已善終的原因。
這幾年來,品牌似乎都在有意削弱設計師的明星效應。老牌時裝Hermès、Alexander McQueen、Emanuel Ungaro告別光芒四射的Alexander McQueen、Jean Paul Gualtier后,并沒選擇熱門的、同樣具有明星效應的Gareth Pugh、Tom Ford。Dior也沒有選擇作風更為高調的Marc Jacobs或Alber Elbaz,轉而都選擇實干型的設計師。有評論家將這些現象都歸于后經濟危機時代的大勢所趨。
的確,上世紀90年代,聘請一位大牌設計師對許多歷史悠久的高級時裝品牌來說是重塑自身形象的重要舉措,很多品牌也因此成功打了翻身仗。但現在,時代已然不同,Givenchy換了許多大牌設計師都走不出困境,最終還是靠“非大牌”的Riccardo Tisci才起死回生,也讓品牌意識到,回歸主流顯然能帶來更大的商業利益。“大牌設計師的影響力會越來越小,尤其對于那些需要為銷量下降而給董事會一個解釋的品牌來說”。也是在這種情況下,品牌換帥變得越來越頻繁。“我們正在目睹一場設計團隊與管理層之間的拉鋸戰。管理層為適應快節奏的時尚而采用的策略,沉重地打擊了設計師的創造力,而設計師被壓榨盤剝的窘況又反過來制約銷售。”巴黎戰略咨詢公司創意總監Lucian James在接受采訪時說。
2012年7月3日,幾乎所有當代最為出名的設計師齊聚在一片唯美的花海之中,等待著Raf在巴黎高級定制時裝周上發布他上任Dior之后的首個系列,與John Galliano的Dior時代風格大相徑庭,Raf的Dior女士簡約,理性而優雅,而前者,正如大家的了解,是充滿了天馬行空的幻想的浪漫主義。果然,各路評論對這場秀褒貶不一,欣賞的人說Raf將Dior帶回Christian Dior老先生時期的優雅。而質疑的人則指出,高級定制如果都能如此簡潔的話,那就失去高定的意義了。
John的粉絲更是對Raf發出強烈的不滿。然而很快,Raf馬不停蹄的發布4個系列服裝,并通過在摩納哥的度假系列秀獲得了時裝界的連連稱贊。跳躍的色彩和不規則的剪裁賦予了輕巧質感,鞋子的設計點亮了全身搭配,金屬拉鏈大大增加了連身裙的摩登感和實穿性,全新的蕾絲元素更是手到擒來,若隱若現的網眼也增加了神秘感,但依舊可以從優雅的廓形中找到Dior原有的風格,濃烈的海濱度假之感從流動的裙擺中洋溢出來。Dior被賦予了強烈的Raf色彩,更是吸引了無數新的Raf愛慕者。
“看了Dior的2013系列,我懸著的一顆心終于放下了。雖然沒有前任設計師Galliano的炫麗華貴,然而細節的處理和簡潔優雅的剪裁仿佛回到了Christian Dior老先生時代,令人為之動容。”Tesa說。
賺錢硬道理
對于品牌而言,需要的是一個能延續其百年基業、能平衡商業和藝術、能權衡全球市場、能掌控個性和大局的設計商業天才而不是一個桀驁不馴的藝術家。這導致了我們像看連續劇一樣看著品牌每季的換將大戲,看到了開頭,卻猜不中結尾。于是,媒體、時尚從業人員、粉絲等一個個本是看客的人卻入戲太深,最后為品牌自導自演的換將大戲增加無數票房。
對于設計師而言,設計師也要尋找適合自己的品牌。雖說在品牌前進的道路上,的確需要設計師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和創新,只是,設計師的改革方向必須是品牌本身所希望的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