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云:阿里要做“國家企業”
“我們不是普通的民營企業,也不是國有企業,我們把自己定位為中國的‘國家企業’。就像三星是韓國的國家企業、奔馳是德國的國家企業、谷歌和蘋果是美國的國家企業一樣,今天的中國需要誕生一批能代表中國的年輕人,代表中國的創新技術、創新能力,代表這個國家對世界的貢獻的‘國家企業’。”據杭州的《都市快報》12月30日報道,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云29日在出席杭州市與阿里巴巴集團戰略合作第二次聯席會議時表示。
“國家企業”并不是個專有名詞。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梳理發現,在阿里巴巴集團在美上市前的今年7月,浙江傳媒學院互聯網與社會研究中心主任方興東曾與馬云有過一次對話。談及全球化時,馬云表示:“我們現在有點像國家級的競爭,像韓國的三星,美國的蘋果,德國的奔馳,都是國家級的競爭。有了資本市場以后,我不是把這個錢拿回來,是為全人類—有這樣的眼界和胸懷,才能贏得未來。”
這時,馬云有了“國家級競爭”的說法,但還沒有提出要做“國家企業”。而從今年“雙11”起,馬云在發言或接受采訪時已數次明確標示了做“國家企業”的新目標。
11月11日,他告訴央視“對話”欄目,“阿里巴巴應該把自己定位成為‘國家企業’。中國已經到了需要有一批代表中國的文化、中國的價值觀、中國的技術、中國的年輕人、中國的生產力的企業。阿里巴巴應該往這個方向努力。”
馬云曾表示“阿里希望成為‘國家企業’,今天阿里95%以上的收入來自國內,這是我們不能忍受的,并不是真正的‘國家企業’,沒有為更多的人提供服務。”
29日,馬云在杭州市與阿里巴巴戰略合作聯席會議上發言時說:“今天的中國需要誕生一批能代表中國的年輕人,代表中國的創新技術、創新能力,代表這個國家對世界的貢獻的‘國家企業’。‘國家企業’有個重要的指標:40%以上的收入來自海外。”
“所謂‘國家企業’,即可以與國家形象聯系的企業,如西門子之于德國,波音之于美國。”今年8月,浙商發展研究院高級顧問楊建新在一次座談會上表示,衡量企業家對社會的貢獻一般有3個指標:創造就業、上繳稅收和為社會提供產品和服務。
“我認為,還有2個指標更重要,這2個指標不是對一般企業家而言:看他對振興民族經濟、展示國家形象有何貢獻,看他對架構中國當代商業文明有何建樹。在這2點上,我認為馬云和阿里巴巴都做出了貢獻。”
9月19日阿里在紐交所上市當天,馬云在接受《福布斯》雜志中文版采訪時表示:“為什么對我們股票的需求這么大,因為華爾街根本沒把我們當中國公司。中午吃飯時,那些美國‘老大’說,只看到印度出現了世界級的企業領袖,百事可樂、微軟的CEO都是印度人,但沒見到中國人,今天你們改變了我們的印象。中國也可以誕生世界級公司,這是我們的責任,去改變中國概念股。”
在美上市后,阿里巴巴提出將全球化作為集團的三大發展戰略之一,并在今年“雙11”期間大力推進。
chr(34)國家企業’有個重要的指標是40%以上的收入來自海外,而阿里目前95%以上的收入還來自中國。這更需要我們加大跨境電商的發展。今天的中國經濟,因為阿里有了一點點的變化,我們希望通過10年的努力,世界經濟因為阿里的電子商務也能夠發生變化。”馬云在12月29日的會議上表示。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