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奈:與外企相互較勁的中國鞋企
康奈是我國的的知名鞋企,鄭秀康從廠長辭職下海到做鞋匠再到成為知名鞋企董事長,其中不乏與眾多大牌外企相較勁。以高端品牌為溫州鞋立名的發展路徑。康奈已在美國、意大利、法國、越南等10多個國家開設100多家品牌專賣店,與意大利、法國鞋同場“競技”。
一把火燒出重振溫州鞋的決心
上世紀80年代,溫州鞋曾一度成為溫州人和溫州經濟的代名詞。鼎盛時期,溫州一地的鞋企達6000多家。但是,大量假冒劣質溫州鞋也涌入市場。1987年,杭州質檢部門在一次檢查中查出,18種鞋的底板幫頭由紙殼制做,其中16種為溫州制造。由此,全國多地發生了“火燒溫州鞋”。
一把火燒過,康奈立志要以匠師品質的制造和工藝再次為溫州鞋正名。
彼時,作為溫州最早的鞋企之一,鄭秀康和他創辦的康奈鞋業已經走入第7個年頭。在很多溫州鞋企為了能夠繼續銷售,轉而打上“北京制造”、“上海制造”的標牌時,鄭秀康選擇了堅守。他還專門請人設計了一個昂首挺胸的制鞋匠人的頭像,作為康奈鞋的商標,隱喻著康奈定要昂首挺胸地繼續做好溫州鞋的信念和決心。
33歲的廠長從頭學制鞋
創業前的鄭秀康曾在一家國營機械廠做副廠長。上世紀70年代,為了改變當時困窘的生活,已經33歲的鄭秀康拜了比自己小6歲的師傅,在下班之后的業余時間偷偷學習制鞋。
小師傅告訴他:“不要學了,我只招十五六歲的學徒。”“我得養一家人,教我吧!”鄭秀康以誠心打動了師傅,從零起步學習制鞋。
憑借十幾年機械工的閱歷,僅40天,鄭秀康就做出了第一雙皮鞋。拿給鞋店老板看過后被告知:別人的鞋子給14元,他的可以給16元。就這樣,鄭秀康的第一雙鞋比自己師傅的還多賣2元。
在工人月均收入40元上下的年代,2元錢意味著什么可想而知。為什么他做的鞋就可以貴2元?“對于皮革的薄厚、每個部位釘的釘子、縫線之間的距離,其他的制鞋師傅都是目測,我卻是拿著卡尺一一測量。盡管是手工制作,這樣制出來的鞋子仍會看著舒服,穿著更舒適。”鄭秀康說。
要做高端制鞋的標桿
36年過去,標準化的制造工藝和對技術的不斷革新,讓如今的康奈成為中國高端皮鞋制造的標桿:擁有“康奈”、“康奈世家”、“KINGSTEP君步”三大核心品牌,在溫州、宿州建有兩大生產基地,年產銷中高檔皮鞋超千萬雙。先后獲得中國馳名商標、中國名牌產品、中國出口名牌、全國質量獎等500多項榮譽。在國內各地開有3000多家品牌專賣店;在美國、意大利、法國、越南等10多個國家開設100多家品牌專賣店,康奈也是行業內首家在海外開設品牌專賣店的企業。
2015年,康奈實現營業收入20.1億元,同比增長6%,其中,出口3500萬美元。
站在康奈的總部大樓前,副總裁周津淼指著馬路對面新開業不久的酒店對記者說,那里曾經是一家專做出口的鞋企,現在已經改做酒店了。而在這條名叫“鞋都”的大街上,曾經匯聚了6000多家鞋企。
創新引領高端制造
36年康奈一路走來同樣不易。“我們經歷了‘火燒溫州鞋’的挑戰、亞洲金融危機和美國次貸危機的沖擊,以及國內外經濟大環境低迷的考驗,而康奈的應對之策是主動求變。”鄭秀康說。
在“火燒溫州鞋”之后決定重振溫州鞋聲譽的鄭秀康走訪意大利取經,回國后他在民營鞋企中率先引進機械化生產流水線,并在1992年決定研發意大利高檔歐版鞋的制作工藝。
“1992年,國內市場上只有中低檔皮鞋,高檔皮鞋全部是進口。當時,上海產的名牌皮鞋每雙售價約100元,而國際品牌的皮鞋可以賣到千元以上。”鄭秀康為康奈定下以高端制造謀求高端市場的發展戰略。
1993年,康奈的“大利萊”歐版高檔皮鞋一炮打響,在上海的零售價達到400元以上,在全國各大城市更是供不應求。
嘗到了甜頭,康奈更加堅定了走高端制鞋道路的信心。“做精做好每一雙皮鞋是我畢生的追求。”鄭秀康說。
對康奈來說,技術創新就是實施“高端制造”的有力抓手。攻克固特異工藝便是其中之一。
固特異工藝是一種高難度、采用先進線縫加膠粘的技術,專門用于制作高端皮鞋。在意大利,這一工藝基本采用手工,因此也伴隨產能低、成本高的問題。2005年,康奈啟動“量產固特異工藝高檔皮鞋”的項目,先后解決了機器縫制沿條、縫合外底、夾包和軟木粒填芯等關鍵技術難題,使該工藝的機械化程度達到80%以上,成功實現批量生產。“機械化的量產大大降低了生產成本,使我們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大大增強。這種工藝的皮鞋的出口單價達到30—50歐元,背后凝聚的是康奈幾十年的制造功底、280道精細工序、13項核心技術和50項技術專利。”周津淼說。
細微之處見真章。這樣的研革在康奈還有很多,比如康奈皮鞋鞋跟上的每根釘子的間距都不差分毫;自主發明的拉疤機能及時發現皮面上的隱性瑕疵,從源頭減少廢品率,使皮料的廢品率下降30%;收集鞋楦的基礎數據和腳型數據,建立腳型和鞋楦數據庫,利用大數據開發第五代鞋楦,并進一步標準化鞋楦的基本控制線,為全行業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據介紹,康奈研發中心從新材料的使用、鞋的減震、透氣功能、先進制作工藝等方面開展研究。近三年來,每年開發省級新產品6-8項,也以此提高了產品附加值。
走出去道阻且長
2001年,康奈在巴黎開設了第一家海外品牌專賣店,就此成為行業內率先開設海外品牌專賣店的企業。到2009年,康奈在法國的品牌專賣店已逾20家,商場專柜店逾40個。
就在這一年,感受到康奈威脅的法國本地鞋企WESTON公司,一紙訴狀以“康奈皮鞋鞋底圖紋侵犯專利”將康奈告上法庭。漫漫5年的爭訟終于在2013年底以康奈勝訴畫上了句號。在這場涉及民族品牌的海外名譽的法庭糾紛中,康奈換得品牌美譽度的代價也是巨大的:法國康奈關停,經濟損失超百萬歐元。
“打贏這場官司無疑提振了我們的信心,也提升了康奈的知名度。下一步拓展法國的業務,我們還要重新規劃,重整旗鼓。WESTON是法國制鞋業的一個老牌子,近年來也在拓展中國市場,但卻并不順利。俗話說,不打不相識,雙方也許能冤家變親家,發展合作共贏的道路。”鄭秀康說。
走出去的腳步也不會停。
康奈在商務部的支持下,于2006年在俄羅斯創建了烏蘇里斯克經貿合作區。目前,合作區已經入駐中企24家,累計投資9億元人民幣,重點定位于輕工、機電、木業等產業,面向俄羅斯及獨聯體國家。2015年,盧布的大幅貶值為烏蘇里斯克經貿合作區帶來嚴峻考驗,園區借力“一帶一路”、“俄海參崴自由港”和“龍江絲路帶”的契機,進一步加大了招商引資力度。
談到康奈下一步海外布局的設想,鄭秀康表示,一方面要把原有的海外專賣店和經貿合作區經營好,克服在“走出去”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并不斷總結經驗;另一方面則繼續維持以OEM、ODM的產品出口,擴大國際市場的占有率,尤其是在高端市場的占有率,并將跨境電商納入康奈“走出去”的規劃之中,讓線上渠道同時助力出口。
“康奈將進一步練好內功,培育品牌,在縮短與國際標桿企業差距的同時,提高康奈在國際市場的話語權。”鄭秀康說。
據悉,康奈已經通過與掌握著國際通用鞋類技術認證標準制定大權的英國鞋類貿易研究協會(簡稱“SATRA”)的合作,不僅成功規避掉不少技術性貿易壁壘,并且進入“游戲規則制定者”的行列,找到破解國際貿易技術壁壘的另一條路徑。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