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裝文化在中國的發展
世界時裝界風云變化,而男人的衣櫥始終以西裝為主打,沒有一種服裝可以像西裝這樣長盛不衰,雖然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華爾街的銀行家開始被允許在周五穿上T恤和牛仔褲上班,可老派紳士與年輕的金融新銳都必須承認:當動輒上億的生意擺在面前,人們仍舊愿意相信一個西裝男而不是一個穿常青藤校服的談判對手。所以說,好西裝永遠是好男人的金字字招牌。而當它流入中國,曾標志著一個時代的結束,和另一個時代的起步,為西裝增添了一份文化底蘊。
在中國,穿衣是一件難題。當年,康有為試圖說服滿族權貴實行新政,其中就有變服飾之議,其結果是收獲了馬上打天下的滿清官員們的一片噓聲。康的這種思維實為中國千年以來的老套路:穿衣是一個政治問題,與行政統治緊密相連。然而康的理想最終夭折,其變服飾的議題,卻被后來的革命黨人實現。
1900年前后,中國的青年不斷涌入國外,不僅帶來了西方思潮,也帶來了西方的服飾,留著長辮、身著西裝的“假洋鬼子”遍布神州。最具西方思想的革命黨人可謂穿著西裝的急先鋒,穿西裝與革命似乎密不可分。
辛亥革命成功,滿清政權被推翻,西方思潮幾乎已成常識,西裝也隨之成為新時代新人的必選服飾。看舊時老照片,青年們的合影,他們西裝革履風度翩翩,儼然一派西方紳士模樣。孫中山先生試圖為民眾重新設計新服飾,中山裝宣告誕生。革命黨人為之喝彩,而一般民眾卻未能領會先生深意。除革命黨人外,民間并未掀起中山裝熱。袁世凱當然也沒有買中山先生的賬,他的北洋政府中,武官穿軍裝,文官則穿西裝。政治斗爭中的角力,從服飾中可見一斑。
1911年,民國政府將西裝列為禮服之一。1919年后,西裝作為新文化的象征沖擊傳統的長袍馬褂,中國西裝業得以發展,逐漸形成一大批以浙江奉化人為主體的“奉幫”裁縫專門制作西裝。20世紀30年代后,中國西裝加工工藝在世界上享有盛譽,上海、哈爾濱等城市出現一些專做高級西裝和禮服的西服店,如上海的培羅蒙、亨生等西服店,以其精湛工藝聞名國內外。此外,中國西裝制作形成各種流派,較為流行的有羅(俄國)派和海派。羅派以哈爾濱為代表,制作的西裝隆胸收腰,具有俄國特色;海派以上海為代表,制作的西裝柔軟、合體,具有歐美特色。1936年,留學日本歸來的顧天云,首次出版了《西裝裁剪入門》一書,并創辦西裝裁剪培訓班,培育了一批制作西裝的專業人才,為傳播西裝制作技術起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改革開放后特別是近二十年西服在中國獲得迅猛發展。揮別了著裝的大眾化時代,在這個個性張揚、色彩繽紛的日子里,服裝被賦予了許多別樣的情緒,開始靈動起來。經過近二十年的發展,中國服裝產業已極具國際競爭力。迄今為止,我國已連續多年居世界服裝生產和出口大國的榜首。近年來中國西服特別是男西裝的迅猛發展有目共睹,據紡織工業統計年報顯示,我國男西裝產量呈連年上升趨勢。銷售收入占服裝收入的10%左右,成績顯著。而女西裝具有注重款式和造型,季節性強,變化要求快,生產批量小等特點,生產企業的重點是產品的開發設計。加之女士服裝品種繁多、形式豐富多彩,所以正統的女西服的發展遠不如男西裝那樣迅猛。故而在人員技術素質、設計開發能力、生產設備和規模及企業的內部質量管理和控制手段等方面,與男西服生產企業相比存在著相當大的差距。男西服是我國服裝產業中發展最快、最成熟的產品之一,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男西裝的發展就是我國服裝行業發展的一個縮影和重要標志,在我國服裝生產中占重要地位。翻開今年的中國名牌產品評價目錄,男西裝也赫然在上,讓國人對中國服裝又多了一份期待。
我國男西裝表現出生產地域集中度高、品牌化和國際化程度高的特點。我國男西裝生產主要集中在山東、浙江、江蘇、福建等地。目前,世界上幾乎所有的知名西服品牌在我國都設有加工企業,國內男西服品牌也逐步顯示出了穩健的競爭優勢。一些高質量,高品位的產品如新郎、杉杉、國人等西服品牌逐步被國際、國內的消費者所認同與接受 市場份額不斷提高,出口創匯也逐年擴大。國內一些知名品牌也不斷開拓國外市場,其產品在外觀指標,理化指標和綜合指標等方面都達到了優等品水平;另外,從品牌建設與企業規模上看,我國也已漸漸形成了一批具有較高知名度的企業品牌,這些企業在技術改進,產品創新等方面投入力度大,開拓創新意識強,并實行嚴格的現代化管理,在生產規模、工藝流程、技術設備、質量管理、產品開發和市場營銷等方面都具有一定優勢 成為沖擊國際著名品牌的先行軍。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