蠶桑產業6個全國第一屬于廣西
南國六月,萬物吐綠。行走在八桂大地,隨處可見長勢喜人的連片桑園。全區109個縣(市、區)中,有73個共88萬多農戶種桑養蠶,至今年上半年桑園面積達267.5萬畝。此等情景,讓多次到廣西調研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向仲懷贊不絕口:“廣西不愧是中國蠶桑產業的一面旗幟!”
廣西壯族自治區農業廳廳長張明沛說,目前廣西蠶桑產業已摘取6個全國第一:蠶繭產量從2005年起連續7年全國第一,2011年達到29.6萬噸;桑園面積連續6年全國第一,今年上半年達到了267.5萬畝;蠶種產量全國第一,2011年達到437.8萬張;畝桑園產量全國第一,平均每畝桑園可養出蠶繭117.69公斤,是全國平均水平的2.2倍;生絲產量全國第一,2011年生產生絲1.76萬噸,高于世界蠶繭第二大國印度;2011年利用桑枝栽培食用菌8000多萬棒,產鮮菇4萬多噸,產量全國第一。初步形成了“世界蠶業看中國、中國蠶業看廣西”的新格局。
據廣西蠶業技術推廣總站負責人介紹,從2000年起,廣西就抓住“東桑西移”的歷史機遇,發揮氣候、土地、勞動力資源等優勢,先后出臺了《關于加快廣西繭絲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等文件和政策法規,形成了上下齊抓蠶桑生產的氛圍。“十一五”期間,共投入7000萬元用于蠶桑良種繁育體系建設;重點推廣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的“兩廣二號”蠶品種及“桂桑優”、“桑特優”系列桑品種,良種推廣率達100%;構建了自治區、市、縣、鄉、村5級蠶業技術推廣網絡,培訓蠶農160多萬人次;通過引進、改制的80家繅絲加工企業,消化本地蠶繭產量由原來的10%提升到70%以上。目前,廣西已形成了桂西北、桂中、桂南三大桑蠶優勢產業帶。
為提升蠶桑業的綜合利用水平,廣西各地還利用桑枝造紙、培育食用菌,蠶沙生產有機肥、提取葉綠素、蠶蛹食品,桑葉茶、果桑開發等,取得了初步成效,蠶桑綜合開發利用總產值超過150億元。2011年,養蠶農戶實現售繭收入102.95億元,戶均1.26萬元。
據悉,到“十二五”期末,廣西桑園面積要發展到300萬畝以上,蠶繭產量33萬噸,產業綜合效益500億元以上,建成中國和世界最大的優勢原料繭生產基地、全國最大的蠶絲被生產基地。
短評:一場成功的產業對接
僅僅幾年時間,廣西蠶業就在風起云涌的產業承接大潮中力拔頭籌,“十五”期末全區蠶繭產量登上全國榜首,“十一五”期末全區生絲產量躍居全國第一,“兩大步”創出了“6個歷史新高”:桑園面積創歷史新高,蠶繭產量創歷史新高,蠶農收入創歷史新高,生絲產量創歷史新高,產業效益創歷史新高。實踐證明,蠶業已成為廣西承接東部產業轉移最成功的領域之一,是一個具有廣西特色和優勢的富民強區新產業。
靠什么力量讓同在起跑線上的八桂脫穎而出、搶占先機?靠的是廣西發展蠶業較強的比較優勢;靠的是全區各級黨委、政府領導搶抓機遇,高度重視;靠的是農業和蠶業戰線干部職工狠抓落實,齊心協力;靠的是農民群眾辛勤耕耘。因而,在江浙等傳統蠶區生產持續萎縮之下,廣西卻在產業承接中異軍突起,初步形成了“世界蠶業看中國、中國蠶業看廣西”的發展新格局,成為了中國桑蠶業一面旗幟,在國內外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和影響。
在看到輝煌成績的同時,也要清醒地認識到,當前廣西蠶業發展還存在一些突出問題:產業化程度較低,市場體系不完善,基礎設施薄弱,技術人員較為短缺。按照“十二五”時期廣西對蠶業發展的定位,各級各部門要進一步轉變觀念、理清思路,解決制約廣西現代蠶業發展的瓶頸問題,在優化資源配置、打造產業品牌、提升產業服務、充實人才隊伍、挖掘產業潛力、擴大開放合作上取得新突破,加快轉變蠶業發展方式和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加快從“東桑西移”向絲綢承東啟西推進,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產業轉移。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