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控回歸 “兩高”產品出口退稅或下調
“早就打過招呼。”1月24日,就“中國有色金屬產品出口退稅降低”一事,中國有色金屬加工工業協會常務副理事長馬世光表示。
近日,媒體報道稱,財政部、發改委、商務部等部門,正在研究“再次降低和取消部分產品的出口退稅”,有色金屬產品就在其中。
馬世光稱,此前,有關部門已表態“要降低或取消部分有色金屬產品的出口退稅”,“主要針對的是2008年金融危機中調高出口退稅的品種”。
不僅僅是有色金屬,對于所有“高污染、高能耗”行業來說,此次可能的調整,都只是一次回歸。“(2008年之后)我們一直在告誡企業,出口退稅是不可持久的。”馬世光說。
“兩高”重災區
在2008年金融危機之前,中國政府曾大幅降低或取消有色金屬產品的出口退稅,以抵制高能耗、高污染和資源性產品的出口,促進中國經濟結構的調整。不過,2008年下半年,隨著金融危機的影響不斷深入,中國的出口情況迅速惡化,被迫恢復甚至提高有色金屬產品的出口退稅率。
“現在,國內有色金屬加工企業情況整體不錯,特別是中國有色金屬加工市場發展迅猛,恢復金融危機前的取消或降低出口退稅的政策,極有可能。”馬世光稱,他并不清楚中國最終是否會降低或取消有色金屬產品的出口退稅,但他肯定地表示,2008年有色金屬出口退稅政策的恢復僅是暫時的,“我們協會一直在宣傳這個情況,告誡企業,出口退稅是不可持久的”。
事實上,2010年6月22日,財政部、稅務總局已經下發了《關于取消部分商品出口退稅的通知》,決定從2010年7月15日起取消了406個稅號的出口退稅,具體包括“部分鋼材;部分有色金屬加工材;銀粉;酒精、玉米淀粉;部分農藥、醫藥、化工產品;部分塑料及制品、橡膠及制品、玻璃及制品”。
當時,財政部財科所副所長白景明曾指出,“從兩部門列出的取消出口退稅商品清單中可以看出,此次調控主要針對部分高污染、高耗能產品。”之前的一個月,國務院剛剛部署了節能減排工作,而取消兩高產品的出口退稅,也被外界視為“鐵腕”調控舉措。
不過,在馬世光看來,去年6月的這次調整并沒有到位,當時只是對一些出口規模較小的產品進行了調整,并沒有涉及有色金屬的“大宗產品”。此前,知情人士也向媒體透露,此調控“很可能會涉及到去年沒有調整過的新種類的產品”。
出口新考驗
“我認為,國內有色金屬企業應該能夠承受出口退稅降低或取消的影響。”馬世光稱。
在他看來,國內有色金屬企業對于出口并非十分依賴。由于中國國內市場的持續高速增長,在有色金屬產品的銷售結構中,出口所占比例正在不斷降低,比如,2010年的鋁產品出口比例,已由2009年的15%降至9%,而銅產品的出口比例,則由9%降至5%。
當然,“整個鋁和銅產品出口的絕對量,都保持了20%以上的增長”。
“除了個別企業出口比例過大外,一般有色金屬加工企業應該都能通過國內市場的擴張,來消化國外市場規模與利潤的下降。”馬世光說。
不過,廣東佛山一家鋁業加工企業出口部的一位人士,對政府可能降低或取消出口退稅感到擔憂,“現在出口退稅為13%,一旦取消,企業不可能消化這13%的缺口,哪來那么大的利潤空間?”
這位佛山鋁企人士稱,目前,其所在企業的確是“內銷大于外銷”,但該企業一直希望能達到一個“內銷和外銷五五分”的狀況。“國內市場雖然好,但畢竟有容量限制,而且有淡旺季之分,必須有外銷來補充,才能達到一個較好的發展狀態”,而且,“自金融危機以來,出口市場還在恢復的過程中,這時一旦降低或取消出口退稅,那等于把正在增長的市場拱手讓給印度、巴基斯坦等國家。現在,鋁業競爭激烈,中東國家都在上生產線,劇烈的出口退稅調整,可能會迫使中國企業放棄國際市場”。
包括商務部研究院研究員白明在內的多位專家也表示,雖然長期來看,中國必然由“依賴外需”轉為“依靠內需”,但在現階段,還需要“內外需并舉”,調整出口政策應該小心謹慎。
不過,在既定的調控方向下,對于企業來說,更現實的出路是,“促進企業轉型和技術進步,從而帶動整個產業結構的調整”。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