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派服裝的病根在品牌運作不力
經營的路徑從來不是事先可以了然于胸的,在我們深處的這個不確定性時代,路徑只能是行進中逐漸展開和呈現的。在消費者居于主導地位的時代,企業只有給消費者以深度支持,才能與消費者建立富有粘性的“關系價值”。
經營產品和經營品牌是兩種不同的經營方式。如果是經營產品,在消費者付錢的那一刻,企業和他們的交易就結束了。而如果是經營品牌,從消費者進店的那刻起,銷售人員不僅要識別出個性化的消費需求,還要善于闡釋,把“需求”變成經過裁剪的、智慧的建議。
漢派服裝為何衰落?這是一個糾結多年的話題。時至今日,也沒有找到真正的“病根”。許多企業家在談論這個話題時,多數將矛頭指向了政府,認為政府對服裝產業不夠重視,對他們支持力度不夠大,對企業指導不足,沒有做好相應的產業規劃。
但在武漢服飾時尚聯合會會長毛立輝看來,產業發展首先應該是公司自身的原因,把責任過多地歸結在政府身上,其實是企業家駕馭市場的能力出現了問題。
數月之前,記者曾約見毛立輝,懇請他從漢派服裝發展歷史的角度,來談談漢派服裝興起和衰落的歷史根源。
市場需求瞬息萬變,漢派服裝沒有找到新的消費興奮點
毛立輝認為,從一開始,漢派服裝就沒有觸及無論哪類人群的興奮點。上世紀90年代,漢派服裝的崛起并非是市場運作的結果,而是順應了當時女性著裝從單一走向多元的趨勢,是時勢造就了英雄。
在此之前,女性上班族基本都是一種穿著模式:西裝式的上衣加上西裝式的褲子,女性的美麗和溫柔基本上被包裹進這職業化的服裝里了。
回憶漢派服裝的發展歷史,毛立輝似乎又回到了上世紀80年代,他告訴記者,雖然我國于1978年就實行了改革開放,但在20世紀80年代民營企業生產的服裝是難以進到國有大商場銷售的,國有商場是進什么賣什么,全國著裝一片灰藍,幾乎沒有什么彩色。
20世紀90年代,隨著市場化進程的加快,接受了開放意識洗禮的城市居民,著裝訴求日益多元化,加上國有商場改革允許民營企業進場銷售,湖北一下子涌現出了1700多家服裝加工廠。
毛立輝感慨,那幾乎就是一個“撿錢”的時代,服裝企業只需要拷貝國外或上海、香港等地的款式,然后加強和商場的關系,就可以掙大錢,根本就不需要自己去設計款式、加強管理、營銷品牌。
因為掙錢太容易,漢派服裝企業家又疏于學習,掙了錢之后沒想著加強設計和創新,推動整個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的升級,而是把錢投在了酒店、酒吧、餐飲、出租車公司和房地產等產業上。
然而,市場需求瞬息萬變,你跟不上它就只能被邊緣化。當沿海企業開始研究顧客的消費行為和消費趨勢,研究產品的渠道和終端布局,并加強品牌運作和市場推廣時,漢派服裝企業卻仍停留在“拷版”、“抄樣”的階段。
因此,盡管漢派服裝曾經一時輝煌,原有消費者的習慣性購買仍能維持一個客觀的銷量,但找不到新的消費群體的興奮點,原有的品牌認知的冰山遲早會融化完。
服裝是一種“鮮貨”,渠道、終端可增加品牌的豐厚度
自1998年開始,大量的國際品牌和國內品牌開始不斷吞噬本地市場,漢派服裝的市場份額開始下降。據2000年武漢市商委的統計數據,武漢女裝市場前十名已被漢派、海派、京派、粵派、浙派五分天下了。
毛立輝表示,市場份額的丟失,其實只是漢派服裝地位下降的現象而已。
因為交通通信工具的發達,現代人的流動性大大增強,不同地域之間消費的同步性提高。剛剛在國外或者沿海地區發布的一種流行款式,幾乎一個星期之內就能在武漢市場上看到。
“服裝是一種‘鮮貨’,服裝產業是個視覺產業,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多了,企業就不能再像過去那樣,靠一個款式打天下。”毛立輝說,“這對企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服裝企業必須能夠把握顧客的消費特點和消費趨勢,然后把貨品迅速布滿整個銷售渠道。”
然而,上世紀90年代末,中國各個行業普遍出現生產過剩,“渠道為王”、“終端為王”時代來臨,大型商場普遍采取了末位淘汰制,他們經常以品牌調整的名義,將銷售排名靠后的品牌清退出去,致使漢派服裝在商場里難覓蹤影。即使能夠見到,也通常選點在商場內不起眼的角落。
品牌是在市場里樹立的,沒有銷售渠道和零售終端,不僅品牌無法建立,原來多年積累的品牌也會慢慢被稀釋掉。“沒有品牌,價格就上不來。”毛立輝說,“在面輔料價格、勞動力成本和渠道租金上漲的情況下,價格提不上來,經銷商利潤稀薄,就不愿意推介。為黏住經銷商,企業只能內部消化上漲的成本,而這會導致企業利潤率下降。沒有足夠的利潤,企業不敢去參加展覽會,不敢聘請頂尖設計師,這又進一步導致品牌的退化和款式的拷貝,產業發展陷入惡性循環的怪圈。 ”
把品牌運作這堂課補上,漢派服裝就一定能夠復活
毛立輝介紹,漢派服裝企業過于急功近利,總是希望請一個頂尖設計師,靠一兩個款式,立刻提高銷售額。他們不愿意腳踏實地做品牌,不愿意把服裝當作一種藝術品來打造,而是把服裝看做一種產品,甚至一個利潤載體。
對于品牌和產品,毛立輝有自己獨特的見解。他認為,產品只有自身的使用功能,它是有生命周期的,消費者是差一件衣服,買一件衣服。而品牌有外延功能,它代表著一種身份、一種品位,有故事可講。
經營產品和經營品牌是兩種不同的經營方式。如果是經營產品,在消費者付錢的那一刻,企業和他們的交易就結束了。而如果是經營品牌,從消費者進店的那刻起,銷售人員不僅要識別出個性化的消費需求,還要善于闡釋,把“需求”變成經過裁剪的、智慧的建議。
毛立輝認為,對于消費者而言,買品牌買的就是服務;對于制造企業來說,品牌是要終身去維護的。品牌不是勸導,而是慢慢地滲透,慢慢地解釋,它的功能是以不由分說、不假思索的方式,在瞬間爆發出來的情感和價值的沖擊波。
除了理念上的認知以外,做產品和做品牌的生產模式也不同。毛立輝強調,做產品是靠自己的要素生產,而做品牌是整合市場上的一切先進要素,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因此,做品牌一定要開放,開放的市場,開放的要素。
在開放的國際化環境里,提高企業的生存張力,企業家個人需要提高自己駕馭市場和要素的能力。但一些漢派服裝企業家知識層次有限,對新款式、新面料,對新的管理、營銷和品牌運作方式并不十分了解。
毛立輝還強調,漢派服裝企業之間沒有交流信息的平臺、沒有給政府上言的組織。企業家個人的視野畢竟是有限的,交流可以帶來思想的碰撞和感染,能夠拓寬自己的視野,提高經營企業的能力。但讓毛立輝遺憾的,武漢缺乏這樣一個開放的平臺,企業家之間互不買賬,企業之間互相挖人。
采訪臨近結束時,毛立輝意味深長地說:“湖北的服裝企業家只要把品牌運作這堂課補上,漢派服裝就一定能夠復活。”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