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貌取人是常規 個人形象贏心聲
每隔一段時間,我們就會聽到最近有某某選美大賽選手在回答簡單問題時錯得離譜、觀點離奇或前言不搭后語地閑扯。有位巴拿馬的選美選手認為“Confucius”(孔子)開創了“Confusion”(困惑)哲學,夏威夷小姐只用描述夏威夷的“‘多巖石的海岸”和“多沙的沙灘”之類的詞匯來形容美國,而南卡羅來納妙齡小姐則解釋說美國人對地理了解不夠是因為很多人買不起地圖。
真是可笑。但更荒唐的是,我們的大腦往往會偏向于相信這些人——只是因為她們長相好看。
Peter Oumanski
德國詩人弗里德里希·席勒(Friedrich Schiller)曾寫道:“外表美是內在美、精神美和道德美的標志。”他的這個觀點顯得有些奇怪——如果你看過他的肖像的話:如果1788年有《人物雜志》(People Magazine)“在世最性感男人”榜單,他那顯眼的大鼻子應該會讓他落選。
在那之后的這些年中,研究表明從較小年紀開始——在男性與女性及眾多不同的文化中——長相迷人者往往被認為更聰明、更和善、更誠實及值得信任。顯然,我們認為“美即是好”的偏向導致我們做出了一些糟糕的婚配決定。
在政治方面,我們也傾向于相信并投票給長相迷人者,在工作招聘中同樣如此。至于那些顯然有失理智的法官,上世紀70年代至90年代期間的眾多研究發現,長相較美的人被判有罪的可能性更小,而且即使被判有罪,所判的刑期也短于平均水平。
事情為什么會這樣呢?有些人提出,由于遇見長相迷人者和品德優良誠實者都令人愉快,我們會不自覺地把這二者混為一談。但是,這種將美妙經歷混為一體的說法似乎并不讓人信服。畢竟,很少有人會把閱讀廢奴運動的勝利帶來的快樂與和洗泡泡浴與吃一盒Twinkie奶油夾心蛋糕的愉悅混在一起。
相反,原因似乎是大腦將比喻意義與表面意義混淆了,這是一種相當常見的錯誤,因為大腦區域常常要處理多種任務。比如說,同一個區域需處理身體及情感上的痛苦并要“感受”他人的痛苦。還有一個大腦區域,它是味覺嫌惡(對腐爛食物的味道產生惡心反應)及精神嫌惡(對某些駭人的行為產生惡心反應)反應的中樞區域。
美國杜克大學(Duke University)的月浦崇(Takashi Tsukiura)與羅伯托·卡韋薩(Roberto Cabeza)對外貌的研究獲得了類似的發現:大腦的內側眶額皮層既參與評判臉蛋的美麗程度,又評判行為的好與壞,從該區域處理其中一項任務時的活躍程度可預測出它處理另一項任務時的活躍程度。換句話說,在思考一個人有沒有出色的頭腦、善良的心靈或好看的臉蛋時,大腦的運作機制是類似的。它假定臉蛋就能讓你了解一個人的頭腦與心靈。
這是一個讓人沮喪的發現。不過,它也帶來了好消息:大腦可能在兩個相反的方向上都會搞糊涂。也就是說,讓你產生“美即是善”想法的那條神經線路也會讓你產生“善即是美”的想法。
在西安大略大學(University of Western Ontario)桑波·保諾寧(Sampo Paunonen)的研究中,異性戀的男女受試者觀看了一些異性的照片,照片上的人被描述為智力、獨立性和誠實度各有不同。研究發現,獨立性及智力的高低程度未影響他們對長相迷人程度的評判,不過被形容為較誠實的人也會被認為更討人喜歡,而越討人喜歡的人,外貌也就更具吸引力。
如此看來,事情最終都扯平了。一方面,我們可能因為一位美貌的女王說過地球是平的就相信這句話;另一方面,我們也有可能因為特雷莎修女(Mother Teresa)或甘地(Gandhi)的善良而認為他們是美的。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