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財務為主軸的高效采購
雖然采購風險并不是企業風險的全部,但是發生的概率高,影響大,集中表現為:由于損失或不能即時變現,發生支付危機;因未及時查清轉帳,造成虛贏實虧;由于企業采購資金陷落,出現“資不抵債”,終致癱瘓全身。因此,有效的采購應該是以財務為主軸的綜合性營運活動,而要做好管理,則需要“著眼通盤;著手有道;攻防制高,協同把要”。
為了實現高效采購管理,降低采購成本,首先要著眼通盤,對采購大方向、采購價格機制和采購行為的影響進行系統思考,才能做出系列安排。
在采購方向上,要考慮你的需求重點放在:基本建設用品,還是生活消費品?高新技術產品還是特色傳統產品?進口貨還是國產品?技術設計圖紙、專利權,還是制成品?其主要資源依托于工、礦、農、林、牧、副、漁,還是信息、知識,技藝、文圖?
如果是涉及到采購品種的調整,則要考慮:各個產品的增值率和全部產品新結構的銷售利潤率分別提高多少?整個采購資金的全程需要量,如設備新投資要多少?資本金如何增集增投?
在采購價格機制方面,采購價格實際上是受到供應商(上家)和消費者(下家)能力的連鎖制約。作為采購商的企業,就采購價格同供應商進行談判,終究也是為了保證利潤,那么利潤從何而來呢?利潤只是附加值里的小部分,而承轉的采購價占采購商成本的大頭。采購商提出可接受的目標采購價,再從供應商報來的價格中優選,供應商是否有能力承受選中的采購價,關鍵在于它自身的成本。利潤“一邊倒”,則采購商和供應商都做不到。只當“雙贏”有望,才會簽定協議。但是,采購商心中有個底,眼前有個數,手上有個表,以求知己知彼,就比較好辦。
企業的采購行為,關系到企業的形象。消費者要看你的商品效用,供應商則看你的采購行為,兩者都是在評價你企業質量的檔次。采購行為表現,直接構成“商譽”,客觀反映你的市場競爭實力。因此,對內要有嚴格的采購制度,明確規定采購人員的責任權限和操作規范,做到有法可依;對外要有鮮明的采購立場和采購作風,做到不利用供應商做自已的小口袋,不扮演供應商的變相代理人,不提供變相投資或保證其貸款,不接受供應商的誘惑而被迫讓利,違反雙贏初衷。這樣,當供應商發現沒有必要對采購人員花費,不能夠取巧,看到采購人員愿意憑真本領爭取供貨而議價,則會樂于削減報價。這是因為供應商由此會省掉一筆開支,無損于己,而且還可以同商譽良好的采購商成交,既而提高自己的聲譽。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