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會計信息質量的法寶
1.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的局限性。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都是會計核算的基本規范,是就會計核算原則、會計處理方法、會計信息被披露方法等做出的規定。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作為會計核算和報告的基本規范,其本身固有的局限性是導致會計信息失真的制度原因:一是會計估計和專業判斷引起會計信息失真。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是連接會計理論與會計實務的橋梁。會計本身存在大量的估計和專業判斷,會計估計和會計判斷越接近實際,會計核算和會計報告就越能反映會計主體的真實經營成果和財務狀況。會計核算中的估計和判斷,使得會計信息或多或少存在著不能真實準確地反映會計主體實際經營成果和財務狀況的現象。因此,會計估計與判斷的事項越多,主觀成分越大,會計信息的準確性就越難保證。二是會計核算方法的可選擇性引起會計信息失真。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中規定了多種會計核算方法。如存貨計價方法、固定資產折舊方法等。不同的會計核算方法所反映的會計主體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就不同,可選擇的方法越多,會計主體就越傾向于選擇對反映其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有利的方法,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會計信息失真。
2.企業產權主體的利益沖突因素。企業產權主體由政府、債權人、所有者等與企業相關的個體組成,不同的個體其經濟目的也不同。政府最關心稅收;債權人最關注其債權是否按時收回;所有者關心的是資產能否保值增值;經營者關心業績的增加是否能給自己帶來更多的經濟效益。不同的行為目標,存在著不同的利益驅動,不可避免地會出現利益沖突。經營者直接管理企業,對企業的經營運作負直接責任,基于其自身利益的考慮,經營者只會提供披露邊際收益等于邊際成本這一點的信息量,即信息披露量滿足其自身利益最大化要求。由于信息部對稱,所有者就不能對企業的業績、能力、前景等做出可靠的判斷,也沒有一定的標準去比較選擇眾多的經營者,因而所有者就可能參照企業業績來選擇經營者,這便產生了劣質會計信息驅逐優質會計信息的現象。
3.企業、單位的內在素質因素。一是單位負責人的會計法制和會計責任意識差。單位負責人作為單位會計工作的第一責任人,在貫徹實施《會計法》中,應對本單位的會計工作和會計資料的真實性、完整性負責,即對會計信息的質量負責。由于會計信息是對一個單位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的綜合反映,它集中體現了一個單位的經營狀況和管理水平,因此,企業單位粉飾會計報表,編制虛假財務報告,做賬外賬,私設小金庫等行為,多數與單位負責人的授意、指使有關。二是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及專業技術能力低。會計人員作為會計信息的提供者,應對其提供的信息質量負責。會計信息的質量好壞與會計人員的業務素質和職業道德有關。會計人員提供的信息要對國家、投資者和債權人負責,對外提供的信息可靠性必須要強。但由于會計隊伍素質參差不齊,不能很好的進行會計核算和會計監督,甚至有的會計人員職業道德淪喪,法制觀念淡薄,造成會計工作秩序混亂,錯賬假賬泛濫。三是單位內部控制制度不健全。不少單位會計基礎工作薄弱,缺少內部制約和監督,未建立健全相應的會計控制制度,財、審職務不分離,造成單位內部人員相互勾結,侵吞國家財產。賬外賬、“小金庫”,屢禁不止,有法不依,違法不究現象嚴重,會計監督嚴重弱化。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