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企業財務安全:產能過剩
產能是否過剩,不能只看生產能力和可能的總供給量,更重要的是看有多少需求。我們談過企業財務安全評價--償債安全,我們說因為短期償債能力,是對企業財務安全程度,是構成最大的威脅的問題。也談過在我們國家企業負債案例比率是20%,那么產能過剩使高負債雪上加霜,我們企業應該怎么辦呢?請看本文管理咨詢專家的財務管理案例具體分析:
應對全球金融危機而投放的4萬億元巨額投資,已達到了“投資乘數”的末端,大量的產能已經堆成。加上央行超量發行貸幣,又推動了CPI價格不斷升高。2000年底中國貸幣M2存量為13萬億元,到2011年底M2為85萬億元,增長了6倍以上。而同期GDP僅僅增長4.7倍。M2與GDP比值為1.89倍,而同樣比值在美國為0.64倍,人民幣的“量化寬松”程度超乎尋常。超量貨幣接著推高社會貸款,人為壘出了許多債臺,制造了大量的無效產能。
資料顯示,中國各主要產業的產能問題已經充分暴露出來,發電設備、鋼材料、水泥、建筑設備、電解鋁、汽車、機械、光伏、煤炭等均出現了大量的產能過剩。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警告,中國正面臨著嚴重的產能過剩局面,其產能利用率只有60%。美國當前的全工業利用率為78.9%,而金融危機高峰期這個數據為66.8%,這意味著目前中國的產能效率尚不及美國2008~2009年金融危機高峰期水平。持樂觀態度的管理咨詢專家認為,中國的產能過剩并不嚴重,由于保持7.5%以上的增長速度,只需1~2年的時間,就可以消化掉20%的過剩產能。
但問題在于,如果經濟持續下滑,高負債成本的剛性支出和收入的持續減少,一些產能閑置過多的企業,面臨著沉重的財務壓力,恐怕一年時間都挨不過去。產能過剩與庫存過高并存造成投入與產出的極不平衡若得不到有效調整,一些行業就會遭受重創。因此2013年有不少企業面臨的不是“尋錢”加快發展的問題,而是“尋市”加快消化過剩產能的問題,以有效地恢復投入與產出的動態平衡。
相關鏈接:
每天上午7時多,在南京東車輛段徐州下行運用車間的班組開工會上,一班檢車員一個接一個地將自己的手機交給工長,由工長統一存放于手機保管專用箱中,然后開工點名,開始鐵路貨車現場檢修工作。該段實行當班期間職工手機集中保管的安全管理措施,在職工中一石激起千層浪。
采取該措施的原因是,該車間領導班子認為,隨著手機在現代生活中的迅速普及,當班時玩手機、現場檢車過程中接打手機等慣性違章行為一定程度地存在,而鐵路列檢現場機車來回穿梭,上述違章行為極易造成職工身體侵入線路限界,直接給職工人身安全埋下隱患。為此,制定了《鐵路列檢當班職工手機集中管理辦法》,通過制度管好手機,保障職工作業安全。
對于職工們“家里有急事,聯系不上我誰負責?”等問題,該車間明確,如果職工家中有急事,需要聯系職工,可撥打車間設置的三個24小時全天候有人接聽固定電話,有專人通過對講機聯系職工回電,避免耽誤職工的急事。
同時,車間對手機集中存放管理情況實行每班必查制度,車間管理人員對照班組當日考勤,核對手機是否集中存放,杜絕“漏網之魚”。在深入現場監控檢查時,管理人員發現職工當班期間玩弄手機及在作業現場攜帶接打手機,一律嚴格追究責任,予以一定的經濟考核。
一般來說,員工有隨身攜帶自己購買的手機的權利,但《勞動法》第四條規定:“用人單位應當依法建立和完善規章制度,保障勞動者享有勞動權利和履行勞動義務。”如果企業在依法制訂的規章制度中明確規定:員工不得將手機帶入工作場所,那么這種規定無可厚非。
但是有兩個問題需注意,一是用人單位的規章制度要符合法律規定的制訂和公布程序,才能產生法律效力。根據我國《勞動合同法》第四條,用人單位在制定、修改或者決定規章制度或重大事項時,應當經員工代表大會或者全體員工討論,提出方案和意見,與工會或者員工代表平等協商確定。直接涉及員工切身利益的規章制度應當公示,或者告知員工。在規章制度實施過程中,工會或者員工認為用人單位的規章制度不適當的,有權向用人單位提出,通過協商進行修改完善。
二是要注意保護勞動者的隱私。保管人員不能隨意接聽或翻看員工的手機,更不能以檢查是否攜帶手機為由,對員工進行強制搜身。我國《憲法》明確規定,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公民的人身權受到法律保護。只有公安機關或檢察機關的偵查人員,在向被搜查人出示搜查證后才能進行搜查,在沒有出示搜查證的情況下,對任何公民人身進行搜查,都屬非法。
公安部頒發的《關于保安服務公司規范管理若干規定》對保安的職權范圍有著嚴格的限制:保安人員不得剝奪、限制公民人身自由;不得搜查他人身體或者扣押他人合法證件、合法財產;不得辱罵、毆打他人或者教唆毆打他人。根據法律規定,對于侮辱、非法搜查勞動者的可以依法給予行政處罰,構成犯罪的可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